《長江山城》 油畫 吳冠中 1950年作 ( 60 x 90cm )
《村莊聚落》 油畫 吳冠中 1965年作 ( 90 x 60cm )
《長江山城》此畫作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寫出長江水域和重慶山城繁榮的脈動與活力。這幅畫作應是吳冠中 (1919-2010) 大師留法歸國後所作。凝視整幅畫作,直入心坎的意境和美感,確實讓人感受到「一切藝術不僅止於音樂,而進於詩,詩更蘊人情」的那種藝術境界,讓人深深感受到長江水域和重慶山城繁榮的脈動與活力。
錯落有置的每棟房屋,其牆壁或屋簷都是一筆成形,就如同收放自如的書法筆法和筆勢。畫家以簡潔概括的線條,自由的奔走在半抽象的情節風貌。細看其有著特殊風格的筆觸,「提」、「壓」、「拖」皆有力道;就如同作音樂時的每一分鐘,聲音都控制,有高低、搖曳的變化。行處皆留,作得筆主,講究虛實、聚散、重輕、離合的處理;就如音樂中的音符,在高明的指揮下,乍合乍離,似重又輕,欲聚還散、奇奇正正、險夷自如。「畫裡」抒情詩般的感染力,好似能讓人讀到畫家的心靈,又能讓人輕鬆自在與自然和諧融合,這種驚豔的共鳴,的確令人感動莫名!
在畫面四分之一處想像中的縱線和下方八分之一處想像中的橫線,兩想像直線交义的座標處,兩船相錯所激起的浪花,讓人有著剛興起的動感之美,也是一筆成形,更是心手相連、一氣呵成的神來之筆。(建議由<<部落格相簿>>點選出此照片,再於該照片上點兩下,藉由放大的清晰照片,更能心領神會畫家筆墨的「氣息」,甚而由筆觸及速度感與畫家的心靈及作畫時的激情產生共鳴。)
《村莊聚落》此畫作也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寫出遠離喧擾城市的村莊聚落清晨寧靜祥和的景象。遠景綿延山巒在虛無飄緲間,金色田園在晨霧瀰漫中靜而清幽寂而空遠;中、前景櫛次鱗比的房舍籠罩在霧靄裡,屋頂在霧氣流動中若隱若現;前景白樺樹成排的樹林,高聳入雲的挺立形象和自立堅忍的內涵,讓人感受到異常清新的空氣和祥和的瑞氣洋溢整個聚落。右側下方的晒榖場和菜圃,顯現出這是一自給自足、自助互助的純樸村莊,在靜謐的清晨更加讓人感受到那股寧靜祥和的氣氛。
白樺樹稀疏的金黃葉片和左下方棚架下的落葉以及晒穀場上黃色的穀物讓觀畫者意識到正是秋末秋收的時節。高聳的白樺樹和散佈的草木分別用堅硬的刀鋒或筆桿勾勒出錯落有致的線條,節奏尤為明快生動,是吳冠中具代表性的表達方式。點點的斑斕色彩看似漫不經心,其位置卻錯落有致,在銀灰主色調的分佈中顯得更為奪目。畫作呈現出特有的寧靜、和諧、清新、安祥的意境,將畫家的心境、情懷、修養和人品展露無遺。
除了寧靜祥和的意境,同時也著重「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的色彩美感。品賞這幅畫作的同時,也能顯著感受到中國油畫畫家將中國山水畫的哲學基礎應用到西方油畫綻放的意境效果及將書法的筆法和筆勢應用到油畫上更能完整呈現畫家的「情」、「意」在畫作上的論證。吳冠中大師在其一生的創作題材中無不體現著自然、和諧、清新的「中和之美」的美學追求,堅持有自然根據的感覺抽象及油彩水墨的輪轉間作,嘗試西方形式結構和中國意境韻味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他獨特的「自然─形韻」新體系。
真正高超的藝術不是做和作,而是真情感的流露。畫家對他所喜歡的「題材」不管同一時間或者間隔多年都會一再作畫;書法也一樣,應是出於「精益求精」的心理。像吳冠中的《江南水巷》就是最明顯的實例;古代許多書法家的字帖也一樣有「意猶未盡」的相同作品。但基本上對於天生具有天分的知名書畫家而言,原創作都會相對精彩,因它蘊涵書畫家創作時的衝動和激情,這份最初始的純真與激情也最容易引發觀賞者的共鳴。一般而言,「再作」也許能更精緻,但多多少少還是可以感受得到失卻「原創」那份最初始的純真和激情;也因而,對於天生具有天分的知名畫家而言,「原創」都會相對精彩。這裡所一再強調的是『天生具有天分的知名畫家』。
吳冠中早年作品以油畫為主,但是這些作品歷經二次世界大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大半已經流離毀損。吳冠中的一生有過兩次大規模的銷毀畫作經歷,第一次是文革時期當時思及家人安危,不得不然的保命行動,致使他青年時期以及留學階段的心血幾乎付之一炬。第二次是在1991年,此時他的畫作市場行情節節高升,當年贈與友人的畫流入市場,偽作也趁機魚目混珠,他為了維護作品的純度及收藏家的權益,下定決心毀掉不滿意畫作約兩百幅。吳冠中大師「為藝術而藝術」的執著,堅持完美的性格,以及他高貴的情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令人景仰!由衷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