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石圖》水墨高鳳翰 1746 ( 125.5 x 66.5cm )
高鳳翰 (1683~1749) 清代書畫家。又名翰,字西園,號南村,又號南阜、雲阜,擅長詩文、書法、繪畫、篆刻,不受傳統限制,生動而富以妙趣。別號因地、因時、因病等40多個,五十五歲時因右手病廢,改號半亭、老阜、廢道人、尚左生、丁巳殘人等。他的毅力驚人,右臂病廢後,用左手揮灑,筆意蒼勁,書畫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樸拙中有生趣,為世人所推重。漢族,山東膠縣城南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諸生薦得官,為歙縣縣丞,署績溪知縣,罷歸。性豪邁不羈,畫山水花鳥俱精,縱逸不拘於法,純以氣勝,兼北宋之雄渾,元人之靜逸。花卉奇逸得天趣。著有《硯史》,《南阜集》。
高鳳翰在文學藝術諸多領域有為人稱道的成就,他的書法,他的繪畫,他的詩作以及他的篆刻和藏硯都值得一提,藏硯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高鳳翰的右手書法嚴謹流暢,左手書法上溯魏晉風格,繼承元明筆法,氣韻流動,古趣橫生,被人譽為明清兩朝數百年間以左手擅長書法的,尚無人與之媲美並列。當時能得到其書法畫幅誠屬不易事。
《梅石圖》設色絹本立軸款識:風條笑出雪醒上珍重東罣著意栽總使也疏春意見宵同梅李一齊開丙寅臘月十五日南阜老人左手並題。鈴印:「高印鳳翰」(白文)、「遠志小草」(白朱文)、「五石瓠」(朱文,葫蘆形,右下角)。鑑賞印:「蘓□□□」(白文)、「畫山樓」(朱文,徐堅清代金石篆刻家、書畫家、詩人)。畫面奇石後方一棵梅樹,呈現主幹彎轉的底部及曲折的支幹,支幹婉變多姿與主幹互成幾何構圖,多處支幹的义支平行對應,因而讓整幅畫好似存有樂章而動感十足。盛開的梅花粉紅的花瓣以及含苞待放的花朵生機盎然;梅樹年復一年歷經嚴冬風雪,命運曲折坎坷,但仍展現著無比的生命力。款識書法極富個性,有的豎行不直,似有挪讓之態,但仍是一氣貫之,而毫無懈怠之處。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互為扶持,大有騰空欲飛之勢。有著不加雕琢,質樸自然的風神。筆劃粗細不—,鋒或藏或露,往往以撇畫的延伸或捺畫、橫波的急挑,而打破原有的平衡又匯入新意,毫無矯揉造作之態。
落款刻意加了“左手”二字,高鳳翰以他頑強的意志,明澈的肝膽和積極開發的右腦支配下的左手,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左手的用筆隨意性大大增強,用筆的輕重變化相當明顯。高鳳翰並非駕馭不住自己的左手,而是有意借助它的“活躍”,從而變劣勢為優勢,加強提按,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但沒有打破整體的協調,由於這種加力是經過醞釀的,安排得比較巧妙,所以就像是一段樂曲中的變奏,使人振奮,使人賞心,運用得真是恰到好處。
高鳳翰是畫家、書法家、篆刻家,也是詩人。他的滿腹才華從多方面體現出來,真是藝絕千古,昭彰後人。他曾刻“丁巳殘人”“殘道人”“左臂”等印,他不迴避自己的殘疾,反而屢次將“殘”入印,說明他具有正視現實,不畏困難的勇氣,這幾方印章是他右手病殘以後所治,和他的“左書”一樣,敢於用刀,全以氣勝,彷彿在不經意間,就已經刀落印成。直至今天,我們仍能從他的各類作品中找到筆情墨趣,從中得到熏陶,開闊視野,精神上得到了一再極大的藝術享受和意志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