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聖母媽祖出巡圖》 彩墨 真然 創作年代待考 ( 93 x 174.5cm )
真然(1816-1884) 僧。字蓮溪,一號野航,又稱黃山樵子。江蘇興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與歙縣商人汪仰同至揚州。當地名畫家吳幼蓮見所畫盈丈人物、仙佛,不用朽稿,落筆穩成,驚為絕技,於是成名。
亦善禽魚、花卉、走獸,山水有華曲遺意,畫荷尤蕭然出塵。 兼工篆刻。中年遊黃山,又得縱觀歙縣民間富家所藏的許多宋、元時代的名畫,傾心摹寫,頗得真傳。故下筆兀岸蒼老,絕冠一時。汪鈞跋其畫蘭卷,謂用筆逕取黃庭,有靜穆之度,至形似又合趙孟頫、文徵明模範。後曾寓上海一粟庵。卒年六十九。為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古往今來,僧人、道士大都多藝。唐之智永工書,五代之巨然工山水,貫休工人物,宋之法常工猿猴,元之方從義善畫雲山墨戲,明之方以智工書畫,清初則有“四大高僧”,久負盛名,至晚清,亦誕生了兩位著名的畫僧,他們就是“真然”和“虛谷”和尚。虛谷是海派的傑出畫家,聞名遐邇,而真然在當時的名氣,並不遜於任伯年、吳昌碩等海派代表畫家。
《天上聖母媽祖出巡圖》設色紙本 橫軸。款識:蓮溪居士真然寫。鈴印:「真然」(白文)。圖繪天上聖母媽祖引領眾神出巡,「千里眼」和「順風耳」隨侍在側。此件精彩的畫作用筆清勁雋秀,別具韻致,予人勁挺清麗之感,精細入微,鬚髮間、眉睫意態畢具,筆法如行雲流水,衣紋線條轉折輕柔飄動,神態足具高雅自若的韻味。賦彩濃麗清淡有致、色墨渾然一體,更呈融和清潤之氣。天上聖母媽祖法相蘊涵雍容大度、慈悲莊嚴,予人普渡眾生、慈悲有情的至美情境。畫家把媽祖眾神的外表形象與內在精神作理想結合,在融合無間裡,特別流露出神聖靜穆、超凡脫俗、純淨澄澈的意象,更是令人讚嘆!這是畫家「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的總體呈現。
「頭光」內金光瑞彩,營造出「豪光閃閃」、「佛光普照」的圖騰。「瑞氣千條」的祥雲霞光與碧綠洶湧的海浪相映成趣,予人於富麗堂瑝和寧靜安祥並存的氣氛中得到一種中和之美。畫家善於使用重彩著色,把對比鮮明的色彩調和統一起來,使畫面上的景色更顯壯麗,又能從鮮豔色彩中透出古樸的意趣。衣袍隨風飄舉,用筆方折,線條遒勁圓韌,頓挫有力,顯得相當粗獷,也有著中國畫特有的「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之質感。
凝視此畫作,「入其神」感召《天上聖母媽祖》庇佑。進入「想像的愉快」,確能讓人感受到洗滌心靈般甜美與自在,有著「潛移默化」、「福至心靈」的感動。在感召《天上聖母媽祖》所散發「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精神的同時,也讓人摒棄一切雜念,從內心產生一種崇高仰望心理,而更加懂得慈悲喜願,謙卑自省,心靈因而感到無比的平靜和滿懷無限的感恩。
媽祖,本名林默娘,北宋人,生於福建興化莆田湄洲。父親林慤和母親王氏篤信神佛,樂善好施。一日夢裡,王氏見觀音大士賜丸,不久即告懷孕,於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產下一名女嬰。因出生至滿月不曾哭啼,故取名默娘。
默娘兒時入私塾讀書,四書五經多能朗朗上口,心領神會;十歲便傾心學佛,朝夕焚香;十三歲遇玄通道士親授「玄微秘法」,靜修得道;十六歲於井邊得仙人銅符,傳修真成道之術。從此默娘能能顯神通,降妖除魔,預言氣象,數次解救海難災民。二十一歲那年時逢乾旱,默娘受縣吏所托,向蒼天祈雨,普降甘霖,更加深得鄉民愛戴。
今媽祖廟殿兩側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相傳曾是湄洲西北方桃花山上害人的魔鬼,據「封神演義」記載,此二鬼原是具有超凡視力和聽力的兩兄弟,因助紂為虐,被姜子牙打敗,亡命桃花山。然而兩兄弟死後依舊為非作歹,媽祖用法術將之制伏,使其棄惡從善,成為媽祖拯救苦難的左右手。
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年)九月九日重陽節,默娘辭別家人,登上湄峰,在仙樂仙童簇擁下飛天而去。此後數百年來,時有漁民水手傳聞媽祖在海上顯靈,護佑船隻平安渡過風浪。宋、元、明、清歷代皇帝也因敬仰媽祖的慈悲心腸與行善救人而給予數十次敕封,諸如「娘娘」、「夫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等。
如今媽祖廟宇早已遍佈全台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凡聚落處皆有媽祖香火足跡。僅臺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對民間善男信女而言,抱持著一顆敬神禮佛的心,積德行善,將是美好人生的最佳保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