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蓮池魚藻紋罐 A
青花瓷蓮池魚藻紋罐 B
青花瓷蓮池魚藻紋罐 C
青花瓷蓮池魚藻紋罐 D
青花瓷蓮池魚藻紋罐 圓口
青花瓷蓮池魚藻紋罐 圈足
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土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青花瓷最顯著的特點是其清幽淡雅的呈色、豐富多彩的圖繪裝飾及其所承載的獨特的社會審美觀與文化,這也是其成為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瓷器之一的要素。在中國陶瓷歷史中,青花瓷成熟於元代,盛行於明清兩朝,經過元明清的鼎盛發展,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也確立了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讚美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裡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青花瓷無論從用料、紋飾、燒製時間還是製作工藝上都極為考究,青花原料具有著色力强、發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紋飾豐富多彩,明淨素雅,頗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且永不退色,既有實用性又極具藝術觀賞性。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青花大多以進口的蘇麻離青為青料,並形成其獨有的風格。蘇麻離青有鐵鏽斑,又有凹凸,還有泛綠現象,也有沒鐵鏽斑的,但萬變不離其宗,它的濃淡有致是不變的。景德鎮歷史上使用蘇麻離青主要有四個時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時期;三是明永樂、宣德時期;四是明正統、景泰、天順時期,陶瓷史稱其為“空白期”。由於燒製工藝不同以及火候、還原氣氛不同諸原因,蘇麻離青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呈色情況有明顯區別。
魚藻紋是古代陶瓷裝飾中一種常見的表現形式,“魚藻”一詞始於《詩經》一書。古代魚藻紋出現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頌古諷今,二是表達吉祥。不同的社會背景賦予魚藻紋不同的文化義含。魚藻紋所產生的情趣使人們淡忘了它最初的頌古諷今的一面,而反應更多的是一種大自然的風韻。陶瓷上的魚紋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宋代已初具雛形,元代景德鎮青花魚藻紋已相當成熟,明清官窑瓷器的魚藻紋裡面常見畫鯖、鮁、鯉、鱖四種魚(諧音“清白禮貴”)。早期永樂年間魚藻紋素雅簡單,一尾魚再加四組水草,像是乾淨的水面游魚浮動水草招搖;到了宣德年間,魚藻紋的式樣開始翻新,加上了荷花、蓮蓬、水草,一塘池水中多有不少的元素;經過了成化、正德到了嘉靖朝之後,魚藻紋極盡紋飾繁複,除去之前的池塘常客,還多出了飄浮在水中的花瓣、浮萍,畫不留白,整個池塘都被各種圖案占滿。
《青花瓷蓮池魚藻紋罐》物件(一)尺寸:口徑:13.6公分;球徑:23.8公分;足徑:13公分;高:19.2公分。足底無款識。物件(二)尺寸:口徑:13.9公分;球徑:23.6公分;足徑:14公分;高:19.5 公分。足底無款識。圓唇口,短頸溜肩,鼓腹至下漸收,底挖大圈足,胎底無釉。頸部青花繪海水波濤紋;肩部繪轉枝牡丹紋。腹部為主體紋飾,繪蓮塘荷葉、蓮花、浮萍、水藻,鯖、鮁、鯉、鱖四種魚暢游其間。腹部紋飾下部繪一圈菱形錦紋;近足處繪仰蓮瓣紋,內部繪如意雲紋和各種法寶。
蓮花又稱稱荷花,是佛教的象徵,也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聖潔君子,是元明清瓷器中常採用的紋飾。魚紋也是傳統陶瓷紋飾之一,魚生殖繁盛,有多子多孫的寓意,又因“魚”與“余”諧音,有著連年有餘、富貴有餘的吉祥寓含。
此器物成對,造型飽滿大氣。青花色調明豔,呈寶石藍色,濃豔處偶現黑色鐵鏽斑。構圖繁而不亂,紋飾間弦紋相隔,既突出了主題圖案,又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無論細筆勾勒,還是粗筆描繪,均筆意明快,率真有力,圖案寫實,水草、荷花、荷葉以及游魚均有種富有韻律的動感。繪畫運筆蒼健,點染深沈,充分展現國畫的筆墨氣韻,得其法度,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
游魚在蓮花水草中游弋,神態活潑,優雅自然;蓮葉水草隨意俯仰,自由自在。青花發色蒼妍奪目,猶若水墨般淋漓盡致,色調有濃淡層次的變化,且有暈散現象,有如一幅傳統的水墨畫,氣韻生動自然。青花青翠欲滴、幽靚素雅的特色以及蘇麻離青的呈色特徵,更令觀賞者悅目清心。胎質潔白瑩潤,胎釉結合良好,釉汁滋潤,光澤度好。通體比例、線條和完整性都無懈可擊,典雅大氣,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繪工近乎完美,游魚真實而生動,鱗片精細,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展現大自然美態以及萬物生命力。其間雖無水紋,但用水草的飄拂示意水的流動,極其生動。令人嘆為觀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