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喜鵲牡丹雀替木雕.jpg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於建築的樑與柱相交處,作用是縮短樑的凈跨度從而增強柱的荷載力;減少樑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樑柱間的角度傾斜。

 

雀替雖然也是由基於力學原理演變而來的構件,不過其後的發展更多時候是由於美學的原因所促使而產生。由於雀替像一對翅膀在柱子的上面向兩邊伸出。也就使到在頭部的裝飾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後代的建築都喜歡採用雀替作為柱頭裝飾物。輪廓由直線轉變為柔和的曲線,由方形變成有趣而更為豐富、更自由的多邊形。

 

雀替的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包括歷史典故、文學名著、宗教神話、民間傳說、民俗民風、珍禽瑞獸、奇花異草等。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雀替的表現手法往往隱喻而含蓄,被賦予繁榮昌盛、前程錦繡、福祿壽喜、吉祥如意、避邪鎮宅的寓意。正是這些寓意,讓日子變得溫暖起來。

 

雀替既舒緩了柱子給人的單調空曠之感,又填補了屋簷下的建築空白,使整個建築物充滿無限的張力。雀替,靜靜地處在屋下一角,卻有著千百年來沉澱下的華麗。對於屋主人來說,即使是在屋裡不經意間忽略的角落,也極盡其所能,將自己對生活的純真情感和美好祝福寄託在屋裡的每一角落。

 

雀替雕飾藝術雕飾之線,講章法,講佈局,路徑通明;或寫實,或寫意,風格多樣;精緻細膩,粗獷豪放,是圓曲、含蓄之線。雀替雕飾將動、植物和人物組合雕飾得神形兼備,姿態萬千,突顯出「天人合一」、「物我情融」的精妙,達到了功能與審美的和諧統一。

 

喜鵲牡丹雀替木雕尺寸 67.5cm x 32cm x 5.8cm 。描繪一隻停留於太湖石上愉悅搖擺著尾翼,望著飛下正欲佇立於牡丹樹枝的另隻喜鵲,那隻喜鵲同樣深情地對望,伉儷情深的氛圍洋溢。牡丹樹兩朵盛開和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增強了濃濃的喜氣富貴寓意。太湖石上一棵生機盎然的小白花,充滿生命力。太湖石紋理堅實,與喜鵲蓬鬆的羽毛一剛一柔相互映襯。

 

花形醒目的白色牡丹,雕法很特別,更顯其貴氣。花、葉、莖、幹的來龍去脈順暢,讓整棵牡丹樹氣勢貫穿,極為生動。艷麗照人的牡丹,結構佈局的統一體,優美而有節奏感的形式,和伉儷情深喜氣洋洋的喜鵲融合,達到了美學上的完美和諧。栩栩如生的兩隻喜鵲和所有樹枝幹都貼以金箔予人金碧輝煌、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感受。由於年代長久金箔雖大都脫落,但依稀可見。

 

此物件刀法如行雲流水,線條轉折輕柔飄動,神態足具高雅自若的韻味,更以正確的造型,生動的神態取勝。由其刀法、刀路一望便知是屬大師級的雕刻藝術,用刀自信挺拔,運刀轉折流暢,趨於古拙樸素,華美中透出雍容渾樸氣象,風格獨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