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1840-1896),名頤,字伯年,今浙江紹興人。任伯年的畫發軔於民間藝術,又重視繼承傳統,融會諸家之長,並吸取西洋畫法,形成多彩多姿,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他思路敏捷,感情充沛,題材廣泛,構圖奇巧。在他的筆下,幾乎無不可以入畫之物,是才華橫溢,無不兼長的全才型畫家。其人物,神情風采生動有致;其山水,流泉清韵別具境界;其花鳥,花香鳥語一派生機。現代大師徐悲鴻稱譽他為「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仇英,1494?-1552?,字實父,號十洲,今江蘇太倉人)。
任伯年的肖像畫名千秋,變化多姿,轉盼生動,神采畢現。由一則小故事即可了解他是屬天才型的畫家:其父以寫真肖像為生,有一天外出,恰巧有朋友來訪;回來後,當時僅十歲的任頤不知來訪者為誰,但拿起紙筆,將來訪者的模樣畫了出來,讓其父一看便知是誰。這時他父親才發現他畫肖像的天分,從此,即開始傳授兒子畫肖像的技藝;後來,兒子的畫藝,遠遠超過父親。
《尋幽攬勝四屏畫》設色紙本 立軸。 尺寸 123 x 33.5 公分x 4。 署款:伯年。 鈴印:「任頣之印」(白文)。四屏皆有相同署款及鈴印。
凝視此 任伯年 先生的「四景圖」會讓人的心靈覺得好充實。那種充實感不僅僅是來自對畫作的感受,而是同時心領神會了任伯年他成熟期的心境、情懷和修養,讓人如沐春風,更進一步說法那是進入「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情境。我把這「四景圖」題辭為『尋幽攬勝』,四幅畫就靠著眼神為主軸,以「俯視」、「仰望」、「回看」、「遠眺」將四幅畫貫穿起來,它讓你因而產生「想像的愉快」:所有在畫面上未呈現的美景,都由畫面人物的眼神讓你發揮更大的想像空間。
畫面構圖奇巧、筆墨意境出神入化,可看出人物、山水、花樹、動物都可圈可點的全才型畫家的功力,《「回看」》(左二) 祖孫好似聽到聲音同時回首往樹林內看,一幅畫能創造出讓觀賞者產生「聽到聲音」的聯想,更可見其功力之高;畫裡任伯年他成熟期的心境、情懷和修養也展露無遺;畫外「想像的愉快」更讓你有無限的奔馳空間,你甚可為主人翁編織他內心世界的故事--員外帶著他的孫子及隨從出遊,尋幽攬勝及祖孫情篤的心境。
任伯年四幅各有主題的畫作就靠著眼神為主軸,以「俯視」、「仰望」、「回看」、「遠眺」將其貫穿起來,它讓你因而產生「想像的愉快」,所有在畫面上未呈現的美景,都由畫面人物的眼神讓你發揮更大的想像空間。這就如同宋人的句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讓你看到循環,看到周而復始。看到繁華;也看到幻滅。看到「無可奈何」的蒼涼,也看到「似曾相識」的喜悅;甚而看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當然不管如何善於聯想,都要有其立足點,且要能一以貫之,才能左右逢源、一氣呵成。
欣賞一幅畫能由畫面、畫裡、畫外三個不同的角度去心領神會,你的鑑賞眼光就幾可接近行家了,這是我的心得。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早在十八世紀,就有美學家認為審美中感覺並不重要,「想像的愉快」才是審美的特徵。藝術品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無特殊之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學問、廣遠之見聞、刻苦之經驗,絕難得有不凡貢獻。由此可了解到為何古今偉大的思想,高超的藝術,皆產生於寂寞無可奈何之境,委屈痛苦孤獨難忍之時。
此畫作有多處破損,但破損之處都未損及主畫面;因鏡面反光問題無法將此「四景圖」拍得明亮清晰點,觀賞心境多少有所影響。
本文曾於 2009/05/31以 《想像的愉快》發表,今改標題,以 任伯年的《尋幽攬勝四屏畫》賞析 另專文發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