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漓山勝景》水墨   李可染   1987年作   ( 131x 64.5cm )


 


1954年開始,為革新中國畫,李可染 (1907-1989) 攜「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兩方印章,進入其重要的中期寫生階段,下江南、去桂林、遊長江,積累了大量的寫生素材,從對景寫生到對景創作,著名的“漓江系列”即完成於這段重要的轉型期。1957年與關良訪問德國,在柏林藝術科學院舉辦畫展,兩年後又於布拉格舉辦畫展,並出版畫集。此時期畫了大批寫生作品,打破了傳統山水畫筆墨的固定程式,賦予了筆下山水以鮮活生命感覺和時代特色,其山水畫的獨特風貌也由此而逐漸形成。1965年文革前後,他被禁止作畫,但這段沈潛的時期,他專攻書法臨帖,讓他的繪畫技巧更為盡致。1980年前後他的山水畫被冠以“李家山水”,他可謂是大器晚成的大畫家,堅持理念追求,作畫嚴謹,亦曾刻「廢畫三千」印來鞭策自己精益求精。


 


李可染重視繪畫的構圖,除了要有「意境」的追求,還得有「意匠」的經營。當你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獲得一定的意境,有了一個中心思想內容時,可以把你經年累月所見所知所想全部重新喚起,只要是與這中心內容有關的,情調一致的,都可組織在一幅畫裡。藝術決不是某一事物的圖解和說明,它是藝術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強烈的感受;在不能自已的激情下,通過了高度的「意匠」加工創造出來的珍品,從而把人引導到這藝術境界之中,得到深刻的感染。意境的產生,有賴於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只有當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做到「全焉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反過去再總結出新的心得,賦予對象以生命。


 


李可染是一位藝術哲人,這表現在他充滿辯證法思想、光輝的藝術主張與理論上,也表現在他自身的成功創作實踐上。他對事物的認識,總能從直覺到理性、由思辨到感知,反復求索,洞見幽微。對於藝術創作的古與今、洋與中、人與我、新與舊、承與革、守與變等等,他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絕不隨波逐流,理智而富於激情,敏感而又深沈執著。用「大天才而下大笨功夫」來比擬李可染,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如果沒有一種哲思的智慧,又下了「困而知之」、「實者惠之」那樣的笨功夫,是不可能造就藝術歷史上的李可染豐碑的。他不同時期的印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廢畫三千」、「七十二難」、「峰高無坦途」,是最能反映出他的藝術追求所在,這些印文不僅是藝術哲語,也是人生箴言。


 


《漓山勝景》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漓山勝景 丁卯年秋月 可染于北京。凝視整幅畫作,直入心坎的意境和美感,確實讓人感受到「一切藝術不僅止於音樂,而進於詩,詩更蘊人情」的那種藝術境界,不僅讓人深深感受到漓江水域詩意盎然,江上波光粼粼、流光徘徊的十足光感,也讓人感受到充滿音樂韻律的意境;同時,在明暗動靜的光影間,強烈感受到在大自然生命的躍動。進而,觸動我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歡呼吶喊!


 


一生受益於戲劇、胡琴、音律修養的李可染,他的繪畫和中國傳統戲曲相通,他多次觀賞尚和玉的戲,總的印象是:功架敦厚、棱角分明、威勢凌厲,以穩、準、狠著稱。李可染善於借鑒其他藝術表現手段,來凝就「我」之體系。這不是巧合,而是他在學習欣賞藝術中的「通感」才能發生作用。這幅畫作畫家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做到「全焉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反過去再總結出新的心得,才得以賦予對象以如此豐富的生命。


 


他說:「用筆不能像溜冰,一滑而過。」他作畫時手臂和手指使用的力道十足,且又特別放慢速度,把線條的形成視為點的累積,賦予線條生氣和更多的可能。因此,他的畫橫向的線條感覺有縱切面,縱向的線條感覺有橫切面,非常特殊,光感十足。此畫作波光粼粼、流光徘徊的十足光感,讓觀畫者面對畫面有著「閃爍耀眼」的臨場感,運筆功力之深的確令人嘆為觀止!


 


李可染既是一位藝術哲人,又懂得音樂,才寫得出如此令人驚豔的經典作品!欣賞此畫作不止是美的讚嘆!更是心靈的啟迪!李可染大師的畫作有豐厚的傳統內涵,有哲思及藝術通感,有豐厚的感情內涵;獨特的風格是由生活孕育、由時代生成,是個人際遇與時代運轉相撞擊、相匯合後的藝術昇華。


 



李可染的水墨畫賞析 (1) ── 牧牛圖


李可染的水墨畫賞析 (2) ── 紅色山水畫


李可染的水墨畫賞析 (3) ── 山水畫


李可染的水墨畫賞析 (4) ── 布袋和尚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