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袋和尚圖水墨   李可染   1985年作   ( 134x 66.5cm )


 


布袋和尚是李可染 (1907-1989) 大師鍾愛的人物題材之一,直至晚年他仍在反復以此題材作畫。


 


布袋和尚為五代時僧人,常杖挑一布袋,見人即乞討,盡日嘻笑,語無倫次,形如瘋癲。人謂他為彌勒化身佛,大肚彌勒佛即為造像。人民以其大肚能容,歡天喜地,長久以來已成為民間喜愛的傳統藝術形象。


 


雖然李可染童年時便在寺廟中讀到這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顏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不過,可能到了晚年,看慣了多少世事的翻覆無常,多少世人的可笑嘴臉之後,才更深領悟到其中的悲涼、無奈與哲理。


 


《布袋和尚圖》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布袋和尚圖 行也布袋 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 何等自在 歲次乙丑大暑 可染揮汗作于北戴河渤海之濱。作品描繪的布袋和尚與民間大肚彌勒佛造像有一脈相承之處。作者以流暢自如的筆墨,勾畫出布袋和尚端正的頭部和五官,賦予人物一副喜樂的臉部表情,笑瞇瞇的雙眼和誇張的大嘴更賦予人物怡然自得和豁達脫俗的精神面貌。細看布袋和尚手握的月形杖下方筆直的線條,按、提有致,黑、空間連,棍杖呈現十足的立體質感,運筆功力之深令人嘆為觀止!款識行書書法如行雲流水,更將何等自在的氛圍溢滿「畫裡」和「畫外」


 


李可染最主張苦學,在藝術上精益求精,下苦功,很像禪宗的「北宗」,講究苦修漸悟。這件《布袋和尚圖》,因為他晚年書法用筆風格的變化,行筆速度轉慢,筆力與畫面氣韻也轉為渾厚凝重。誇張的人物造型,則像一幅他晚年的自畫像。


 


款識“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內容具有濃厚的佛教思想,是讓人放下世俗生活的束縛,獲得人生自由灑脫的大境界。畫家以蒼勁渾厚的筆法寫下這位仰天大笑的和尚,造型古拙厚朴。他坦胸露肚,任性天真,無拘無束,右手扛杖,上挑起一個碩大的布袋,但他似乎並沒有被布袋所拖累,仍表現出輕鬆豁達的神態,以此「畫面」切入何等自在』的意境。畫家以濃重老練的書法用筆寫出和尚身上的袈裟,大筆揮灑,率性而富於變化,使其顯出雄偉渾厚的氣勢,也使畫面洋溢著雄健陽剛之美。


 


面雖然描繪物像不多,但佈局結構謹嚴,用筆酣暢,水墨淋漓,藝術風格獨特。畫家緊緊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徵,著意刻畫人物的面部表情,寫意傳神,以粗率的用筆勾寫出和尚放達的笑臉,使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引發觀畫者的審美共鳴以及放下,何等自在的沉思。


 



李可染的水墨畫賞析 (1) ── 牧牛圖


李可染的水墨畫賞析 (2) ── 紅色山水畫


李可染的水墨畫賞析 (3) ── 山水畫


李可染的水墨畫賞析 (5) ── 漓江勝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