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枝頭》 水墨 李可染 創作年代待考 ( 95.5x 48.5cm )
李可染 (1907-1989) 是一位為改革中國水墨畫奮鬥終生,並產生巨大影響的大師。他深入生活,學貫中西,融會古典寫意和現代寫實,同時勇於突破,大膽創新,獨特的積墨筆法形成富有時代氣派的“李家山水”,開創中國畫壇一代新風。在李可染的眾多作品中,那些饒有田園詩味的牧牛圖,尤其深受人們的喜愛,牧牛圖作品是為他藝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可染畫牧牛圖始於1940年。其時,他住在重慶金剛坡的農民家裡,與牛厩為鄰,朝夕與水牛相望;房東的水牛每天由一個小孩放牧,他由牧童和牧牛聯想到人生和人生的意義。他細心地觀察水牛,發現水牛宜於用水墨畫來表現;而水牛的溫順、勤勞也正和他所追求的做人品格相一致。於是他萌生畫牧牛的想法,並借以寓意自己的情感和人格理想。在半個世紀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中,李可染對牧牛系列作品賦予濃郁的詩意,寄以樸厚的深情。
如果說李可染早期的牧牛圖作品中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性情中人,是一個詼諧幽默、保有童心的藝術家,那麼在李可染主攻山水畫之後,我們看到他重在追求崇高嚴肅的東西;他性格中的天真需要有一個適當的渠道來宣泄,牧童和牛就成了很好的對象和載體。雄偉的山水是他對精神的不斷昇華,牧童和牛讓他的靈魂不斷淨化。在“峰高無坦途”的山水畫革新路上,不時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不僅是很好的勞逸搭配,也恰好反映出李可染生命情調的兩個面向。
牧童與牛這一題材是李可染在人到中年後很重要的感情寄托,同時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利用它不斷試驗一些新奇的章法和筆墨。他在牧牛圖中的筆墨是最大膽、最豪放、最無所顧忌的,章法結構也最新奇。因為畫牧牛圖的時候,他的心情最輕鬆,最無負擔,所以他往往能畫得隨心所欲。因此,李可染的一些筆墨精妙之作,常常出現在牧牛圖系列之中。作為一位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在山水畫創作之餘進行牧牛圖的創作,不僅緣於心中的情結,其牧牛圖創作也對其山水畫創作產生了相輔相成的影響。
李可染的牧牛圖經過了從忠實於形象的真實到不拘於形似的過程,不斷地提煉概括,簡化不必要的細節。他晚年的山水製作過程看似復雜,但呈現出的效果卻非常簡約,這無疑是他平時不斷練習書法與畫牧牛的結果。領略李可染牧牛圖系列作品對中國畫深切的感悟,細細體味有別於“李家山水”的筆墨意境。可以發現李可染通過半個世紀的風格流變,其作品的意義遠超出具象的牛,已經昇華為一種精神和力量的永恆象徵。
《春在枝頭》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歸來偶過梅花下 春在枝頭已十分 可染。作品具有很強的自然真實感,所刻畫的對象筆墨紮實,感覺真實而豐富。畫作截取梅花枝的局部作為描繪對象。枝幹從左側往上伸展,茂密的支枝再往下垂伸,枝頭點綴著深、淡相間的粉紅梅花。梅花與枝幹相互纏繞映襯,生機盎然,春滿人間。畫面右下部分牛背上稚氣的牧童悠然自得,與水牛同時回頭仰望著盛開的梅花,牧童和水牛那愉悅互動的神情,讓整個畫面充滿情趣和歡樂的氣氛。此作宛如一首田園抒情詩,給人以無限遐想和豐富的藝術享受。
由於李可染大師有拉胡琴的根基,他作畫時手臂和手腕使用的力道十足,且又特別放慢速度,把線條的形成視為點的累積,賦予線條生氣和更多的可能。因此,他的畫橫向的線條感覺有縱切面,縱向的線條感覺有橫切面,非常特殊,光感十足;且他把音樂的韻律感運用到畫面,樹木的主枝幹旁總有幾近平行的支枝,讓你的視覺得到有如音樂聽覺的舒適感。整幅作品意境遼闊深遠,筆墨渾厚,設色淡雅,行筆蒼勁老辣,功力深厚,讓人回味無窮。
李可染把牧牛圖作為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一生為之魂牽夢繫,甚至在1989年畫家逝世之年,也從未曾中斷。特別是1984年,他創作的牧牛圖近20幅,堪稱豐收;這是因為隔年即為農曆乙丑牛年,老畫家為牛「祝頌」,真可謂與牛「肝膽相照」。李可染一生所作牧牛圖無法統計,它們以獨特的形式和豐富的內涵,成為20世紀中國畫壇的一大奇觀。
如果說李可染的山水畫是震撼人心的現代交響樂,那麼其田園牧歌便是優美動聽的變奏曲。李可染畫牧牛圖,既是對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嚮往,也是對「孺子牛」精神的禮讚,其間蕩漾著畫家一顆爛漫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