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多體驗 情本出於性
定靜安慮得 正直智慧生
蘇東坡(1037-1101)<<情本人性論>>:喜怒哀樂情欲是出於性,非出於情。
因而他不論對何種題材,在進行審美創造時他總是注重“本心”,注重心靈對外物的滲透和精神的愉悅。這也是許多中國畫家創作時用心追求的意境。
在蘇東坡看來,善惡等社會性是在具體的歷史階段和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對人來講並不具有普遍性和長久性,因此不是人性。人性不同於受意識形態左右的社會性,只有人本真的生命情感才具有普遍性和長久性,那些無時無處不在,因遇而發而又來自生命深處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才是人性。蘇東坡將人的自然欲求內化為人本真的情感,並將其提升到了生命本體的高度,使之成為指導人的行動思想和評價人的行為的價值尺度。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三處貶放之所(黃州、惠州、儋州),三處功業之地(常州、徐州、杭州),畢生坎坷,一字不提。“在苦難中超越”歷史上的大文人,往往都有大悲痛,在一切變得怵目驚心之時,更能回歸本己,回到那從之出,而向之歸的場所。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心靈最受壓抑的時候、在生與死的歧路上徘徊的時候,給人以信念,給人以理想,給人以溫情與希望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美!『美』比任何道理都更接近真理。沒有黃州、惠州、儋州,就不可能有這樣千秋萬世的蘇東坡。作為天才的詩人、藝術家和富有造詣的哲學家,他以非凡的敏感和睿智,首先體察到了「捨棄對禍福得失等經驗世界的執著,以審美的態度觀照世界;對世事人生的無所依賴與希冀,一切求之於內心。」這種新的人生况味。他破除了舊的人生桎梏,想尋找新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這不是虛無和逃避,也不是認知世界的哲學觀念,而是一種宇宙意識,是一種體味生命的律動和幽韵的智慧,是一種價值觀。
叔本華(1788-1860)的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認為生命本身原本就不令人滿意,主要是受苦受難,唯一的成全之道就是逃避;終極的成全在於死亡。但他認為美感的認知模式,對美的純粹凝思,對理念的靜心欣賞,都能使一個人由永無止息、欲望不得滿足的悲苦境地暫時逃入精神平和的涅槃境界。尼采(1844-1900)也讚賞叔本華堅持美感經驗,特別是音樂經驗的重要。然而,尼釆對人生較積極的態度反映在他的音樂觀裡,他視音樂為生命的提昇,不是現實的逃避。叔本華認為偉大的音樂可以使我們暫時遠離生存的試煉與折磨;尼釆卻相信音樂的藝術,加強我們對生命的參與感,賦予生命意義,使人生值得過下去。因此,他說:「藝術,唯有藝術!藝術最能使人生可期,最能誘人向著生命,最能激勵生命!」。
蘇東坡東對人生的體悟「以審美的態度觀照世界」,這樣的真知灼見,遠比叔本華及尼釆這兩位偉大的哲學家「以藝術最能使人生可期」的見解早了七、八百年。甚而,蘇東坡最為震撼人心的前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於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更是千古名言,也因而被尊為老莊之後中國第一位哲學家。為此,我一直在找尋那“不變者”來做為我處世準則,但<<易經>>開宗明義就這麼說:「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定要變。」可知,要尋找到那不變者談何容易。想來想去,這世間不變者,唯有「真理」及「愛」;「物以稀為貴」;再來,就只能由智者語錄中來尋找,藉其智慧的結晶來做為個人的行為準則或價值觀的追求。
人類歷史的發展從洪荒、神權、君權而至民權,越來越重視「人」的立場與精神。這過程「科學」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它讓民智大開,也讓人類生活產生革命性的變革。但不管人類歷史如何「進化」,生命仍舊是劇烈地在痛苦與厭倦(空虛)的兩端擺動,貧窮和困乏帶來痛苦;太得意時,人又生厭倦(空虛)。然而,「藝術」和「信仰」對人的心靈都有「安定性」的作用,這是人類與動物不同之所在。或許動物不必想得那麼多,所以它們可能較「快樂」;但「快樂」是生命單純的意義嗎?有些事雖是不需證明是否存在,但還是需要用心去思考的,因為它關乎我們對人生的「態度」和「定位」。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是一個人類被未曾有過的資訊網路所包圍的社會。人突然進入一個龐大繁複的社會,結果陷入一種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活的困境。要在這種完全受制約的環境中生存,實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人會想盡辦法去掙脫、逃避,因而社會的亂象就層出不窮,此「亂象」幾乎已是到「亂了套」的地步。在這個時候,對每一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到自我,在自我當中「肯定自己」,就是一定要去確認「自己是誰」。在現代化的社會,個人雖是整個體係中的一份子,但要如何才能達到活得有意義的精神世界,確實是需要藉助於藝術及信仰。
「信仰」一直都扮演著穩定力量,不管這份信仰來自科學、哲學或神學(宗教),對人的心靈都有「安定性」的作用。其實,我們人類對浩瀚宇宙及奧秘生命的了解還是『極為有限』的。就連大科學家牛頓在臨終前,面對人們對他的偉大科學成就的稱頌,都謙虛地認為──他的工作若與神的偉大創造相比,不過如同小孩在大海邊偶然撿到一、兩片美麗的貝殼而已。生命的奧秘
而「藝術」不僅僅是根本的心性陶冶之道,更能讓我們的生命精彩可期。「藝術鑑賞力的培養」藝術鑑賞力的培養 就如同「人心可雕」人心可雕 (好文章分享) 都是可以培養的,將美學落實在生活中,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其中看見我們所理解和希望的、我們喜歡的那種生活,就是美。──「美就是生活。」所以,如果能用心去體會、去經營,我們也可做到「生活就是美」的境界。人若能本著欣賞美的態度,熱愛生命,讚美生命,必能體驗到生命與自然真正的「大美」。
經由視野的擴展或事物的極端總是較能讓人看出事物甚而生命的「本相」。看出「本相」,了解人生追求的不只是那『點』、『線』、『面』,而是那一個『圓』時,才會找到那「知性的我」。那麼所有的「苦」,都會是一種淬礪、都會是一種修為,都是在累積那隨時可做『功』的能量。
人類文明由自然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進展到第四階段──資訊網路社會,在這實體與虛擬並存的二元社會裡,外部化的腦體(資訊網路)與人的大腦活動互相交叉、浸透,結果人與機械都會變質。但不管人類文明處於那一階段,家族都仍是組成要素之一,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藉重猶太人的智慧 猶太人的智慧 ,他們對於家庭關係極為重視,對協調家庭關係不遺餘力。他們推崇人倫親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盡一切力量維繫家庭和家族。
人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不外乎是為了要「有尊嚴的生活」。所以,不僅要懂得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點,也都得有往內修而不是往外求的智慧。個人有著「品格擺第一,正直智慧生。」這樣的體悟,做人不能沒有品、沒有格,想要「有尊嚴的生活」,一定得先讓自己看得起自己;「心境平靜」是人生幸福的堅實基礎,想讓自己做到「心境平靜」這是最起碼的條件。
蘇東坡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對我一生的影響至深,我曾於故宮觀賞他的<<寒食帖>>,看著看著,竟然不自覺的淚流滿面,除了美的感動還存著萬般難以言喻的情懷。剛出社會那幾年,那個年代紡織業接單做貿易,大部分都需經由日本商社,常常會跑到日本商社洽商;有一天,這家公司來了一位新進人員,台大畢業、一表人才、精通英日語,我們閒聊時,他的主管告訴他,人生大富的時機有三:“落土”、“娶某”及“國難財”,暗示以他的優越條件要好好把握“娶某時”,這位青年才俊很不屑他主管的說法。我則以蘇東坡<<情本人性>>論點,說其實就是讓你我重新來過,我們還是同樣會選擇你我所出生的家庭,來化解不快的氣氛。如今,我倆都已步入老年,但幾乎每一兩個星期就和我老東家的公子、老同事及商場的好友聚一次餐並以象棋會友,社會事、國家事、天下事無所不談,幾杯下肚、爭得面紅耳赤。這樣的聚會情境,讓我想起蘇東坡<<記承天寺夜遊>>的結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確實,只要有“閑人”,便有美景;但月夜常設,而“閑人”惟少。我要表達的是我們這群士農工商的好友,都是性情中人,聚在一起時真有如那“閑人”,已擺脫了世俗的價值標準,互通有無、交換心得,使自己的心靈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最難得的是,我們都會在這群老友的身上,看到個自年輕歲月的影子,有著個個都還「老當益壯」的補償作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