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這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離了。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離。


 


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宋朝清遠禪師認為學禪有二病:一是騎驢找驢,另一是騎驢不肯下。


當人內心追逐外物時,必定置內在於不顧,騎驢找驢,所求將徒勞無功。



當人已經深切的體會到內心的安寧遠比從外物所得的樂趣更為甜蜜,必會過分迷戀內心的安寧,騎驢不肯下,這種執著反而會失去自我。


因而,他勸人不要騎驢,因為你自己就是驢,整個世界也是驢,你無法騎它的,要是你不去騎它,全世界才會任你馳騁



 

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宋朝法演禪師有回說戒,說:「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 (易,生變也);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這就是在警示我們,凡事皆不可太過極端、絕斷;當留點空間給自己或別人。


 


「勢不可使盡」:有人認為權力在握,吆三呵四,是人生最得意的事。更有些人,更是乘勢而起,爭一時的龍鳳。而不知道,勢力一用盡災禍到來時,正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後悔都來不及了。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時,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時立即隱退,就和他的徒弟乘舟而去,從此就不回來了。後來改名為陶朱公,以後因經商而致富。范蠡曾派遣人寫信給文種,勸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卻不願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而死。


 


「福不可受盡」:有的人認為擁有了錢財,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錢若使用不當,往往是罪惡的來源。而今日社會上更有許多不知慈悲助人,只知守住金錢,他們雖然富甲一方,但是因為不會使用金錢,「金錢」只會徒然增加他們的煩惱與業障而已!更有人行樂及時,「有福不享人笑痴」。但是他們不知道,福如果享盡,就算是天人,也會有「五衰相」的現象;更何況我們這些博地凡夫,業深福薄,失人身易,得人身難。縱情財色名食睡,恐怕要墮入地獄,變成閻羅王的點心了。


 


「話不可說盡」: 凡事要留個餘地,愈是憤怒的時候,愈是要克制自己,不輕易口出惡言,傷人傷己。佛經上說:「瞋火能燒功德林」一時的怒氣,無心的言語,往往會毀掉多年辛苦培養的友誼與功德。 待人謙遜包容,不驕矜,不恃寵,靜坐常常思維自己的過錯,閒談時不要去談論別人的是非,要常常反省檢討自己的缺失,而不斤斤計較別人的過錯。寧可他人負我,我決不負他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夠以如此寬容,體諒的心來對待社會生活的一切,擺在眼前的必定是一條坦蕩的大道。


 



「規矩不可行盡」:有的人,發號施令,自以為威儀具足,唯我獨尊。卻不知道,好的翁姑,也不能不「不痴不聾」;調和君臣的宰相,更不能不「肚大撐船」。明察秋毫,戒律森嚴,往往刻薄寡恩,要明白,就算是佛戒也有開解。


 


故「勢不可使盡,福不可受盡,話不可說盡,規矩不可行盡。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高者必墮,物極必反:



飆風發發,卻是不能終朝;細水涓涓,才能綿綿長流;豈不見,剛強的最易摧折,柔弱的反而成了「生之徒」。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和其光同其塵,抱其樸守其真。


 


                                                               (本文整理摘錄自網路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