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一弓之前的準備功夫,應是先讓心無雜念,胸中廓然無一音,將「自己之性」和「作曲家之性」神遇而跡化,然後樂思胸湧,與作曲家創作之氣,自然溱泊,再讓音樂由演奏者胸中激情流出,非僅出自弓弦。當然,欲得其性,這得有「自然之天,技藝之熟」的條件,才能「照極而呈」。
既然上述的演奏觀念可行,再回頭來看這段話:「德弗札克的大提琴協奏曲是馬友友心愛的樂曲,他音樂會上演奏這部作品多次取得輝煌成功。他說:如果你真正掌握了一首樂曲,而且把它融會貫通變成你自己的血肉,那麼它再呈現時就會是完全不同的面貌。這就是音樂的奧秘,它從來都不是音符的匯集,它是無法量化的東西。由此可知,馬友友演奏德弗札克的大提琴協奏曲時不僅專注地在作音樂,也在報答德弗札克的恩情。」。也許馬友友下第一弓之前的準備功夫,也是這種概念:先讓心無雜念,胸中廓然無一音,將「自己之性」和「作曲家之性」神遇而跡化,然後樂思胸湧,與作曲家創作之氣,自然溱泊,再讓音樂由演奏者胸中激情流出。所以他才會這麼說:「如果你真正掌握了一首樂曲,而且把它融會貫通變成你自己的血肉,那麼它再呈現時就會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經過這樣的整合,可得知馬友友之所以為馬友友,是因他保有那誠摯的赤子之心,那是他最獨特的品味和風格。那種率真的談吐和親和力,和他的音樂如出一轍,就是那麼自然,不牽強造作。除此之外,他哈佛大學的背景也有絕對的關係,這個背景的意義不僅在於有豐富的學養,也包含一流大學學生本身特有的思考和組織能力。他會是世界級的人物,且能持久處於顛峰狀態,實為其來有至。
李日華所說:「皆從胸中躍出,斷非凡手腕可追者。」,結論是「必在多讀書」。這確為重點所在。要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為自我設定的目標。「讀萬卷書」,所謂開卷有益,要養成讀書的習慣,並有系統的讀書,開頭並不是那麼容易,這需要相當的毅力和恆心;「行萬里路」則是深入生活開拓視野,並多接觸大自然,不僅要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還要能體驗大自然的精髓和智慧。
養成獨立思考和正面思考的習慣,要能沉思、冥想,有時需讓一切沉澱,再經簡化的過程,才能看出「本象」。沉澱、簡化、正本清源亦即所謂「萬物靜觀」是「自得」的開始。養成邏輯思考習慣,應用組織力去整合,將藝術家的感性、音樂性的潛能逐步作適度的發揮。像「與可畫竹不見竹,東坡作詩忘此詩。」這類的句子都值得去沉思、冥想;並將其應用到藝術創作或音樂上,做到「神遊意會」的境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