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裡的主題和音樂作品裡的主題一樣。但音樂也好,文學也好,雕刻也好,繪畫也好,重要的不在於主題的來源,而在於處理主題的手法;這「手法」顯示著技術的純熟性、表現的力量和藝術家的人格。──巴爾托克<<農民音樂對現代專業音樂的影響>>1931──
上面這段話是2006年11月到歷史博物館參觀匈牙利貿易辦事處舉辦的音樂家巴爾托克展,抄錄自牆面大字報的。這是音樂家專業角度的看法,除了佐證「人格修為」對藝術成就的重要性外,也說明了各藝術領域一脈相通的道理。
巴爾托克(1881-1945)以民樂的原始風貌為創作典範,他認為民間曲調只有在它被演唱和演奏的當時才真正存在,因此離開了土壤就不成民樂。當時,雖受傳統以學院派的樂理原則將民樂加以美化的一般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家所譏諷,但他從不因世俗的批評而動搖其創作理念和對自己風格的堅持。由於他將民間音樂提高到世界通用的水準,因此他使人類的感情具有崇高的內涵。
他的音樂充滿了自然且純樸的風味,同時也蘊含著鋼鐵般紀律的力量。在二十世紀這是一個經得起與昔日巨人相比的作曲家。這當然與其「悲天憫人」的氣節和「社會責任」的思維有關,才能將格局放大,才能不隨波逐流,才能真正做到為音樂而音樂。他受血友病之苦,長期住在醫院,仍堅持以民樂的精神與生命為師遺愛人間;而在他身故多年後,世人才逐漸了解他的努力及創作精髓。
藝術家的生活目標如果只是追求「榮華富貴」,他的藝術生命就會「無疾而終」。有位當紅的旅法中國畫家,在他的畫作被市場追逐連創新高後,告訴他的代理人說,早知他的畫這麼值錢,應該好好「創作」為他子孫多積蓄點財富;真正的行家不收集他後期的作品,是因為那已不是為繪畫而繪畫的畫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