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知識」與「健康」>>「知識」與「健康」 乙文提到:
就像「人心可雕」,藝術的鑑賞力同樣是可以培養的。我整理出「線條」、「比例」和「完整性」是藝術品外觀不可或缺的三要素;觀賞一件藝術品不僅要能「觀其形」,還要能「得其神」。而一件做不到「完整性」的作品,僅僅能止於「美」,將難以令人產生「想像的愉快」。藝術都有其相通之理,也可藉由切入「畫面」、「畫裡」和「畫外」各層面的賞畫觀念,來欣賞、來「心領神會」各類藝術品及音樂的意境。
謹以白雪石<<漓江初春>>和<<漓江春深>>兩幅畫作為範例並加以說明:
白雪石(b.1915)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山水畫研究會會長,曾任中國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博物館等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及人民大會堂、中南海迎賓廳都收藏其畫作。其作品以桂林山水為題材的青綠山水畫最能體現和代表其繪畫風格,他獨具風貌的桂林山水畫法被稱為「白派山水」。
白雪石先生的漓江山水系列作品清新俊逸,樸秀多姿,使人耳目一新,讓人心靈有種淨化一塵不染之感;「畫如其人」斯之謂也,這正是畫家心靈的寫照。此兩幅以桂林為題材創作的青綠山水畫,都在他筆下洋溢著靈性及活力;他巧妙地運用石線、表花及濃而不濁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綠水的明潔意境。
「畫面」構圖的筆墨意境已出神入化,將漓江明媚秀逸的景緻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裡」寧靜、和諧、清新幽雅的意境將畫家的心境、情懷和修養也展露無遺;「畫外」更讓你有無限「想像的愉快」的奔馳空間,讓你有如置身於令人如痴如醉的人間仙境。
欣賞一幅畫能由「畫面」、「畫裡」和「畫外」三個不同的角度去心領神會,你的鑑賞眼光就能大幅提升,因此,藝術的鑑賞力確實是可以培養的,這是我的個人心得。我還以藝術都有其相通之理的論點來思考:「畫面」有如演奏家的演奏技巧;「畫裡」如同演奏家本身的人格特質;而「畫外」就是演奏家對作品深邃的洞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講故事的本領。所以說一位傑出的演奏家他應該也是一位思想家,他對作品深邃的洞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講故事的本領,使得發音是否圓潤光澤、運弓是否平穩流暢之類的技術細節都顯得無關宏旨。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早在十八世紀,就有美學家認為審美中感覺並不重要,「想像的愉快」才是審美的特徵。
也就是說賞畫不僅要「觀其形」、「入其神」,還要能體其「象外之意」;蓋「物有生形,形有神情,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一般的劣作,不要說「無其神」,更不可能有其「象外之意」,甚而形不成形;這就像沒有音色、沒有「真情」,甚而音準不嚴謹的音樂,絕不可能感動觀眾一樣。欣賞畫作或聆聽音樂的藝術審美,感覺並不重要,「想像的愉快」才是審美的特徵,亦就是那「象外之意」和「心境共鳴」,才讓畫作和音樂有了生命,才能令人感動莫名。
我常舉觀音像為例,除了觀音的形像、慈祥的神情,還要祂那「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精神,能讓人感召「想像的愉快」;這個層次非常難,作家絕對需有高尚的人品為先提條件。因其就如同畫家畫「菊」,畫的也便是自己,畫自己的「心」和「思」、「意」和「情」;詮釋音樂亦然,如沒有高尚的人格,如何能引發人性心靈深處的共鳴。
聆聽者不僅止於扣人心弦的音樂,又能與演奏者的心境共嗚,這種意境如不是演奏者本身有天分是難以促成的。也就是說聆聽者被感動的不僅單單是情緒,而是完完全全被演奏者說服的情境,這種情境會讓整場音樂會處在很high的氣氛。完完全全被演奏者說服的情境,就如同欣賞一幅「真跡古畫」那種「想像的愉快」,也就是說觀賞者已進入「臨春風,神飛揚;望秋雲,思浩蕩。」的情境。
依西方哲學家的說法真正懂得藝術的人並不多,能擁有這種天分的人,是屬於最幸福的一群。但我仍確切地認為:就像「人心可雕」人心可雕 (好文章分享) ,藝術的鑑賞力同樣是可以培養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