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家以大自然來悟「道」,有其道理。以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自然經過億萬年的物競天擇,所呈現的生態均衡,能適者生存下來的,本身都有其條件,如追根究底都自有其理。既然理由道生,道因理見,有智慧者自能「悟」道。以我家陽臺小松樹和小榕樹兩盆栽為例,已二三十年了從未換盆,靠著有限的土壤它們依然是生機盎然,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們容許青苔和其共存共榮,不僅讓其土壤不易流失,且其水分也較不會快速蒸發。這裏就隱藏「懂得與人分享,才能讓自己茁壯」的智慧。


 


老莊之「道」在於效法自然以達到治國、馭眾、固位、保身之目的。但這仍然是抽象的。老子和莊子之「道」所宣揚的是「柔」、「弱」、「無為」、「不爭」、「處下」、「為下」。<<老子>>第八章說:道「幾於水」,即是說「道」像水一樣。水確實是柔、弱、處下的,水之所以能一瀉千里,暢通無阻,直奔大海,是因為水柔弱,木頭石頭則不能,就是因為一柔一硬。柔則活,硬則死,「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大水雖柔弱,卻能摧毀一切,淹沒一切。 江海之所以大,百川之水之所以流歸大海,因為江海處於下。山與海爭水,海必得之,以其處下也。人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講話老是占上風,自居人之上,就會失去很多人;反之,如果「處下」,很謙遜,就會得到很多人。水、江海從不與其他相爭,然而天下莫能與之爭,有誰能爭得過江海?


 


山呢?<<莊子,知北遊>>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去遊山能知其「大美」嗎?確實只有深入山林,你才能感受天地之大美及山川之靈氣。宗炳(375-443)說:「山水以形媚道」,其意是說山水中最多最集中地體現出聖人之道,也只有身歷其境你才能體驗這句話的真義。我常說玉山的林木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是因為山岩峭壁的生存環境,讓它們不得不努力地紮根;山下的樹木看不到這份雄姿,就因為肥土沃壤的生長環境,讓它們不需努力去經營。這也是山川所啟示的智慧。只要能「靜觀」,大自然確實隱藏許許多多的智慧。


 


以造化為師,必先師法天地,也就是易經裡的「崇效天。卑法地。」。 崇效天:效法天的崇高,像天那麼高遠,像虛空那麼無量無邊的偉大崇高。 卑法地:效法地的卑微,像大地那麼寬容,那麼實在、那麼能夠擔負一切的忍辱卑微。這個大地,擔負了萬物生命的一切,好的、壞的它都包容、都擔負。 師法天和地崇高的理想和能容納、能擔負一切的高貴情操。只有先養成此氣節,將格局放大,你才能具有慧根,來具備以造化為師的條件,我這麼講好像很玄,但這的確是我個人的「頓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