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尊竹雕普賢菩薩,尺寸:長19cm x 寬15cm x 高39cm。此尊普賢菩薩造型獨特,禿頭、濃眉、鬍鬚滿腮,目光如炬,直視遠方,鼻翼微張,雙唇閉合,耳垂及肩。寬袈裟線條粗放,兩手開展書卷,右腳盤腿端坐於象背上,左腳內彎腳掌輕踏象背,神態慈祥自若。大象刻畫生動,溫馴又可愛,光滑的額頭與菩薩成45度左轉的禿頭相映成趣,狀如得道的『修行者』,極為討喜;特大舒展『聆聽』的雙耳和向上彎曲『柔軟』的長鼻形成的兩對應弧線,極具美感。普賢菩薩神情顯現心地清淨,心量無比廣大,威德自在的法相蘊涵雍容大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沒有彼此、沒有人我,予人普渡眾生、慈悲有情的至美情境。
此物件菩薩以竹根部位雕成;象腿和象牙下象鼻部位兩小竹節,象體部位至少含有三更小竹節巧雕;並保留整段較高竹節為底座,讓整件作品更具質感。竹子是自根部起一截一截間距愈來愈寬的竹節與竹莖,只有靠近竹的根部,才有近於實心的部位;竹的外皮和內皮都因為纖維密度高,且相當堅硬,不易下刀;竹莖的部分則除一定厚度的竹肉,餘皆中空,且其纖維密度自外而內逐漸鬆散;竹莖的圓弧度更使創作空間處於極限狀態;竹根的外觀又無一定的樣貌。以上種種的限制,都讓竹藝創作者不但要有精湛的技巧,更要懂得慎選竹材、因材施『雕』、就料取『巧』。此藝術家巧雕的刀法和功力可謂已晉「鬼斧神工」之境,才能有此獨創動人的作品產生。
普賢普薩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聖”。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依據大乘佛教美術的排列法,文殊菩薩駕獅子侍在釋尊的左側,普賢菩薩則乘白象侍在右側。華嚴三聖中,毗盧遮那佛居中,代表本體。文殊菩薩代表「解」,意即智慧、理性,絕對不能感情用事。普賢菩薩代表「行」,意即實踐,徹底落實。《華嚴經》云,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說明佛法特重實踐,應將所學、所解完全落實於日用平常中,才是真正學佛。普賢菩薩的坐騎是白象,「象」代表穩重。經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龍或是象。我們看大象,無論站著也好、走著也好,都很緩慢,非常穩重。佛以此比喻修行人,時時刻刻都在定中。普賢菩薩代表實行,說明修行人能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於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即是普賢菩薩。所以人人都是普賢,普賢法門是圓滿的法門。
「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外尚虛心」竹的自然生長形態,具有經風霜而不凋零的堅強生命力,它使人聯想到君子的正直、高潔、虛心、廉潔和不屈的高尚品德。以竹雕來刻畫普賢菩薩的形象,也因而更能讓人感受普賢菩薩神韻,感召其功德無量。感召“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讓人摒棄一切雜念,從內心產生一種崇高仰望心理,而更加懂得慈悲喜願,謙卑自省,心靈因而感到無比的平靜和滿懷無限的感恩。
竹材的物性因其纖維組織粗細軟硬兼有之,真老竹雕因為長年的風化作用,在雕品橫向或縱向(二擇一,依題材就料取巧的方向而定) 的表面粗硬的纖維會比細軟的纖維呈「點狀突出」,一件竹雕這種現象愈明顯代表它愈為古老。且真古的器物表層會形成一層光澤內蘊的包裹層,俗稱「包漿」,也就是那種「溫潤如玉、曖曖內含光之氣」。此物件是為兼具此兩特徵的『老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