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9619 王鐸 再遊靈山五言詩行書.jpg

再遊靈山五言詩行書 書法  王鐸  創作年代待考  (171 × 59 cm )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文安、嵩樵、十樵、痴庵、痴仙道人等,別署煙潭漁叟,因出生於河南孟津,人又稱王孟津。明天啟二年進士,入清官至大學士。博學好古,工詩文,長繪畫,善書法。行草宗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鍾繇、顏真卿),亦能自出胸臆,名重當代,開創一代書風。

 

王鐸是一位在深諳傳統基礎銳意變革的書家,他曾有言:「子獨宗獻」、「余從事書藝數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故書古帖日多」、「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由此可見他對傳統浸淫之深。然而王鐸生活的時代,正值明代末葉文人追求個性解放的熱潮,在小說、詩歌、繪畫、書法上都得以充分顯現。祝枝山、徐文長等首創以狂放的姿態在書法中抒寫情懷,這些都深深地影響了青年時代的王鐸,使他很早就有了反潮流的奇崛胸懷,他的驚世駭俗的審美觀在他的《擬山園貼》的《文丹》中即有表露,王鐸書法藝術的面貌是時代的思想產物。

 

王鐸書法藝術格調堂皇,有「神筆王鐸」之美譽。時人讚譽其字有錐沙印泥之妙、龍躍虎臥之致、松濤雲影之幻、造化入神之奇。獨具縱中有斂(形質美)、草中有楷(性情美)、錯落有致(節奏美)、今兼有古(韻味美)四大特點,他以骨力洞達、流動多姿、變幻無窮而駕御書法的結構和用筆,使書法作品產生出強烈的運動力和行摯力,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造勢特徵。既繼承發揚了宋晉書壇傳統,又開創了明末清初時代新風,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再遊靈山五言詩行書》設色紙本 立軸 尺寸171 × 59 cm款識:廿載重來此 山泉依清新 藤花驚碩幹 潭影認孤雲 氣隨人轉 樵聲隔澗聞 佛奴今老大 洗鉢向微曛 再遊靈山 漁隱王鐸。鈴印:「字覺斯」(白文)、「王鐸之印」(朱文)。「曾國藩家珍藏」(朱文)等於右上及左下側共有五鑒藏印。此作品推斷應為王鐸五十歲前後之作,章法變化豐富,結體奇正莫測。行筆放縱,勁健灑脫,流轉自如,淋漓痛快。筆力強勁厚實,結字茂密,氣勢跌宕超逸、率意天真、自由灑脫,同時又有輕重、緩急的顯著節奏變化。既得險峻之致,又能復歸於正,法度從容。

 

字體上嚴肅中卻不失典雅的氣質。每一筆一劃都強勁有力,給人一種強烈的氣勢撲面而來,字與字之間及行與行之間雖聚集靠近,但並不顯得雜亂無章,而是井然有條,讓人賞心悅目。字形中同時有幾筆撇捺畫時,伸長撇畫,捺畫收縮,有放有收,打破了絕對平衡的狀態,王鐸同時憑藉敏銳的藝術感染力,用漲墨通過線與墨塊的對比,大膽地創造出一種明快的視覺效果,宛如一曲優美的音樂,它那富於節奏韻律的筆勢筆意,像一泓清泉流瀉於字裡行間,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時而通暢,時而停歇,用無聲的旋律給人以美的感受。整幅作品行氣連貫,筆隨意轉,使主客觀融為一體,悠然而化,已從書法技巧進入到一個藝術的最高境界──道,神妙莫測,表現出自然萬物之美,筆花墨彩造化為神的煥發出來,讓觀賞者感受到強烈的音樂節奏以及盎然的生命力

 

「昔人謂筆力能扛鼎,言氣()之沈著也。凡下筆以氣為主,氣到便是力到。」筆勢以筆力為基礎,筆力又憑借筆勢而得以發揮,兩者互相配合,風格、氣韻、神采等書法美,才能充分表現出來。王鐸的行草書以驚人的筆力,奇矯怪偉的體格,渾厚淋漓的筆墨,達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他的書法線條形成極富個人特色,既不同於歷史上各名家,也異於同時代各家。在王鐸的作品中,不僅能看出諸如王羲之、王獻之、鍾繇、顏真卿等前朝的書法大家的影子,他又能自成一體,將他們書法作品的短處巧妙的改進,他的作品獨樹一幟,自成一派。而且他的字非常有力,因為這股力顯得他的字更加渾厚與大器。有人說,他的筆力能夠抵抗一個鼎,五百年還沒有這樣的一個人。這是多麼高的推崇啊!有一個說法叫做“先王後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後王指的則是王鐸,這又是多麼高的歷史評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