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640  任熏  和合二仙圖.jpg

《和合二仙圖》 彩墨   任薰  創作年代待考   ( 128.5 x 65 cm )

 

任薰 (18351893),字舜琴,又字阜長,其父任椿,兄任熊都是畫家。少喪父,從兄學畫,青年時在寧波賣畫為生,1868年與任頤(任伯年)去蘇州,後寓居蘇州、上海。任頤、任預均從其習畫。人物與其兄同師陳洪綬,常用高古游絲、鐵線、行雲流水、蘭葉幾種描法。任薰治學嚴謹,在寫生、臨摹上均下了苦功夫,畫法博採眾長,面貌多樣,富有新意。與任熊任頤時稱“三任”。

 

“海上三任”的崛起,一改清代人物畫的頹廢,標誌著清代人物畫融古創新的成功,他們所倡導的市民化、世俗化、職業化傾向改​​變了傳統中國畫的內涵,為傳統中國畫增添了新的理論和實踐內容。傳統中國畫由此從清以來保守衰微的困境中突圍出來,尋找到一條與以往主流精英式繪畫不同的、貼近社會大眾的發展道路。

 

據顧文彬《宦游鴻雪》中說,蘇州怡園初建之前,顧曾推舉任薰為庭園作設計圖。怡園現存的園景佈局分為東西兩部,隔以曲折的走廊,並以漏窗溝通東西景色,使園景顯得幽深玲瓏,這是出於任薰構思的結果。由此可知任薰長於園林設計。

 

繪畫上,任薰對人物、花卉、禽鳥、山水,皆具有很高的造詣。人物畫取法陳洪綬及其兄任熊,奇軀偉貌,別出匠心,尤其是晚年的一些大幅立軸,如《張旭草書圖》、《簪花飲酒圖》、《出征遇仙圖》、《蘇武牧羊圖》、《天女散花圖》等,運筆有如行草,氣勢沈穩雄偉;花鳥畫如《松鶴圖》、《荷花鳥》等,工寫兼善,取景佈局,能突破前人規範,富有奇趣。

 

《和合二仙圖》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長阜任薰寫。鈴印:「任薰印」(白文)畫家將和合二仙聚精會神戲麻雀及逗蟋蟀的神情表現得極為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純潔無邪、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的眼神和動作刻畫得極為生動,且極為戲劇化。捕捉人物眼神、手勢、細節及各種特徵,貫徹感情,完全掌握住人物內心世界的情緒變化,是此畫作最為令人嘆為觀止之處。畫家善於使用重彩著色,把對比鮮明的色彩調和統一起來,使畫面上的景色更顯壯麗,又能從鮮艷色彩中透出古樸的意趣。衣袍隨風飄舉,用筆方折,線條遒勁圓韌,頓挫有力,顯得相當粗獷,也有著中國畫特有的「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之質感。任薰晚年人物衣褶,運筆如同書法中行草,似有行雲流水之感,形態多奇偉的身軀,出乎尋常容貌,帶有性格的神態,別出心裁。依此特徵可推斷此畫作應為1885年前後所作。

 

這幅任薰晚年畫作氣韻生動,紮實的造型功力和筆墨修養,富有趣味性、詩畫交融、神形兼備,幽淡天真中有高韻,此“淡中真趣”,非塗紅抹綠者可比擬。將對象描寫得栩栩如生,才有“真趣”。詩畫家追求的“真趣”存乎詩畫藝術作品中,雖不可捉摸,但又有真實感,它讓觀畫者獲得景物、性情逼真的感覺體驗和審美趣味,起著“童心未泯、還老返童”作用。「畫面」平淡中亦能出奇,寧靜中又能生動。給人一種空靈明快之感。「畫裡」寧靜、祥和、清新幽雅的意境將畫家的心境、情懷和修養展露無遺;這樣的氣氛比「畫面」的景色和物象更為動人。

 

 

和合二仙,又稱「和合二聖」,即為寒山和拾得,他們兩位都是唐代隱居天台山的僧人,交情甚好,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後來被神話為古代的神仙。民間珍重寒山和拾得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清朝雍正十一年,封唐天台僧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兩人就成為「和合二聖」,也就是「和合二仙」。和合二仙如此廣泛被尊崇及喜愛,因而以其為題材的畫作、玉器、竹雕、木雕、石刻、刺繡、剪紙和木版年畫等等種類繁多。而和合二仙幼童到老僧各種造型都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