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清康熙劉源製雕雙龍圖端溪硯 正面
仿清康熙劉源製雕雙龍圖端溪硯 背面
仿清康熙劉源製雕雙龍圖端溪硯 側面上端
每個時代的藝術品,都有那個時代的風格,包括歷史、人文、地理的痕跡。小小的一方硯台,濃縮一個大時代的文化,正所謂「方寸之間,自有乾坤」。
硯亦稱為研,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中國歷代的文化人對硯台都無比珍愛,賞硯藏硯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時尚。硯台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訊息。
若要深究硯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即當時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硯台又稱研,是一種研墨的工具,它是伴隨筆墨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台是石硯。由於漢代人發明了人工製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台開始發展起來,隨後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木胎漆砂硯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台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製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
縱觀中國歷史,書法家嗜硯、藏硯、編硯譜、著硯文者,代不乏人。其中特別著名者如唐代柳公權;宋代歐陽修、米芾、蘇東坡、陸遊;清代朱彝尊、高鳳翰、紀昀等,他們的《論硯》、《硯譜》、《硯史》、《研評》、《硯錄》、《說硯》、《閱微草堂硯譜》等影響深遠。廣義的講,硯亦可稱為硯學,涉及材質、雕刻、美術、書法、民俗、文學、文化、歷史等諸方面,極為廣泛,難以兼通。
《仿清康熙劉源製雕雙龍圖端溪硯》物件尺寸:長:27公分;寬:23.3公分;高:4公分。銘款:維龍之德 化不可為 以彼消勺 放乎天地 君子是儀 雲行雨施。鈐印:「仁炳」方印。此硯設計巧妙,以深、淺浮雕相結合,刀法剛柔相濟,嫻熟流暢,琢硯技藝的高超。上半部浮雕雙龍,上下飛舞,下半部琢為硯池,池面平坦,邊沿微凸。硯背浮雕流動的祥雲及陰刻海水旋渦紋,右下方鐫刻陰文行書維龍之德化不可為以彼消勺放乎天地君子是儀雲行雨施,並鈐楷書"仁炳"字方印。硯的側面上端浮雕流動的祥雲。
並非任何岩石都能做硯石,只有具備質地緻密滋潤、細中有鋒、硬度適中、單層厚度較大的沉積岩和變質岩才能用作硯石。此雙龍硯顏色純正,石質滋潤如玉,還有珍貴天然石紋。配以高超的雕琢技藝、鐫畫、銘文、鈐印和命名等手法使之成為和諧完美的一體,紋飾琢磨精細,富有繪畫意趣,古樸雅致,與材質之美相得益彰。
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云:「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收索,可與終身俱者,惟硯而已。」文人筆耕,以硯為田,筆硯精良,人生一樂。開硯發墨,濡筆揮灑,胸中志氣,人間百態,俱都躍然紙上,流傳千古。此硯雖為仿《清康熙劉源製雕雙龍圖端溪硯》,但仍展現出工匠的才能和智慧,還有那樸實無華的藝術語言,疏密相間中透露出別致、典雅之美,頗有名硯的大器之韻。觀賞者凝觀靜賞此物件,不僅止於讚嘆其龐大的氣勢和精湛的工藝,也會進入神飛揚思浩蕩志在千里的「想像的愉快」。
清康熙 劉源製雕雙龍圖端溪硯 故宮博物院藏 長:21.8公分;寬:18.2公分;高:3.6公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