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蘇武牧羊 A.jpeg

 

蘇武牧羊 B.jpeg

 

黃慎 (16871772),字躬懋,又字恭懋,一字恭壽,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家貧,幼讀父書,長侍母,以孝稱。無以為生,遂學畫,方十八九歲,寄身蕭寺,白天作畫,夜間於佛光明燈下刻苦讀書,技藝大進。康熙五十八年(1719)至揚州鬻畫,人爭客之。雍正五年(1727)以母垂老,不欲遠離,乃留居揚州,又三年始返閩,鄭板橋贈以詩:「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情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八十二,尚作花卉冊。

 

黃慎的詩文、狂草書法,繪畫被稱三絕。為揚州八怪之一。所作人物用筆粗獷,頓挫轉折,縱橫恣肆,氣象雄偉;花鳥筆法洗練,形象概括,畫風潑辣;山水境界開闊,注重詩意的表達。畫人物,題材多為神仙佛道和歷史人物,也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多從民間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縴夫、乞丐,流民、漁民等下層人物的悲歡憂樂,使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也得以成爲畫面的主體,從而拓寬了中國人物畫的表現領域。著有《蛟湖詩鈔》。

 

《蘇武牧羊》 紙本 立軸。 尺寸 127 x 64 公分。款識:(行草黃慎。鈴印:「黃慎」(朱文)、「恭壽」(白文)。收藏印:「英崎」(朱文)丶「鄭囗囗章」(朱文)。此款識畫法洗練流暢,氣象萬千,以方折頓挫的筆法,忽斷忽連,顧盼呼應,突顯鏗鏘有聲的點畫節奏感,呈現一幅落英繽紛、珠丸跳盪、逸趣橫生的畫面感。黃慎的草書,點畫紛披,散而序,評者說它像疏景橫斜,蒼藤盤結,具有字中有畫之趣,他的書法得懷素筆意,從章草脫化而出,頗難認識,故而仿效者不多。

 

此畫描繪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北海邊。他發現這些羊全是公羊。在這裏,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杖和一小羣羊。蘇武每天拿着這根使節杖牧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着回到自己的國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飢,冷了,就與羊取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杖上掛着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花白了。畫面佈局十分講究,此畫人物衣紋作鐵線描,連勾帶染,灑脫隨意。更加以草書之筆入畫,極為自由流暢,屬水墨大寫意。畫面左上方草書自題詩不僅點明了畫作主題,還進一步活化構圖。畫面背景不著一物,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這幅作品人物和兩隻公羊造型嚴謹,比例合理,動態自然,形神兼備,顯示出畫家觀察生活的能力和紮實的寫生功力。其用筆不拘格,細筆開臉,草書寫衣,工處嚴謹不苟,寫處縱橫恣意,兼方帶圓,枯渴並用,濃淡兼施,行之所至,筆情墨趣盡現。畫面用墨先以淡寫之,再以濃提醒,勾染結合,酣暢淋漓。此畫作筆姿放縱,用筆迅疾,風格豪放,以書法運筆用於繪畫之中,故畫面多乾枯、飛白和迅疾之跡。更加以草書之筆入畫,極為自由流暢,線條頓挫,縱橫恣肆,筆力雄健。

 

黃慎的繪畫創作在雍正年間即名揚於世。他對自己的繪畫,常作分類自評,凡最得意者題上詩,次者則識以歲月,再次者只署癭瓢二字。由此可知,此畫作乃屬其最得意者,其精彩珍貴可見一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