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1904-1965) 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江西新喻人。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1925年著作《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畢業於省立第一師範藝術科,並留校任教。1929年著作《中國繪畫變遷史綱 》,193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日戰爭期間定居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任教。1952年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957年任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是年5月率領五名團員赴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進行友好訪問,並寫生作畫、舉行畫展,受到了兩國藝術家的熱烈歡迎。
長期從事美術史和繪畫理論的教育與研究,一生建樹甚豐,撰著的美術史和繪畫理論達200 餘萬字。他對古典文學與藝術的研究是同步的,於文學中尤鍾情於詩,歷代詩詞佳作無不熟稔,常體現在他的畫中。由於長期對真山真水的體察,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翁鬱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在傳統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
20世紀的山水畫家中,把強烈的個人感情、人生觀與宇宙觀融入山水畫的構思裡,傅抱石是最突出的一人。傅抱石在山水畫上成就巨大,藝術上崇尚革新。他居住四川八年,創作發生飛躍的長進,長期深入體察真山真水,自然地擺脫了古人的筆墨。所繪雲煙迷霧,壯麗雄偉。創作章法不落俗套,善於把水、墨、色融合為一體。在佈局上,他常將山峰的頂峰伸展畫外,或者頂著畫紙的上緣,不大留出天空,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礡氣勢。畫面上下充塞山巒樹木,形成“大塊文章”的結構。比較強調氣勢、連貫、虛實、動靜結合,且擅於繪畫水和雨,獨創“抱石皴”法。
《瀑岸對奕》紙本 立軸。 尺寸:146.5 x 82 公分。 款識一九六〇三月廾又九日傅抱石并記。鈴印:(傅) (朱文)、「換了人間」(白文)。此畫作構圖飽滿,天風浩蕩,雄奇恣肆,潔白清澈的飛瀑從天而降,一脈傾瀉,氣勢磅礴,奪人心魄,在視覺上給人以巨大的衝擊和震撼。水勢湍急,有萬馬奔騰之勢,其聲激越,穿雲裂石,轟然作響。兩位高士於瀑布對岸的巨松下對奕,另三位正高談闊論,悠閒地浸淫在壯麗的山河中,在震耳欲聾的水聲中、徐徐吹來的涼風中,盡享大自然造化之美妙。岩岸平台上的巨松與對岸瀑布兩側巨岩上的松林遙相輝映,讓畫面呈現和諧唱和的中和之美。
此畫集中體現傅抱石山水畫創作的二大特色"抱石皴"和"傅氏水口"散鋒亂筆描繪畫中山石,筆觸清潤、線條流暢,設色淋漓,是典型的"抱石皴",水口的畫法更顯其妙!水白墨黑,以黑的山石反襯白的流水,最大限度的突出了瀑布的主題。用筆、勾勒和渲染的巧妙結合,又大大加強了瀑布的奔騰之勢,儘管有大大小小的石塊於瀑布間阻隔,而泉水卻依然奔流躍動,震蕩山谷。
畫中點景人物神情俱備,形貌清癯,衣冠飄舉,超凡脫俗。作品取高遠佈局,既營造出強烈的空間感覺,也表現出動感十足及氣勢磅礴。整幅畫作充滿速度感,恣意而為,物象人物都不加修飾,反讓畫面氣韻橫生。初看潦草不起眼,但卻有其特殊韻味,很耐看!
如此大幅山水能做到行筆剛勁潑辣而又瀟灑自如,恰如一首大自然交響曲,音調鏗鏘又流暢得如行雲流水!那傾瀉而下的飛瀑,讓人在寂靜的大地和永恆的時間中,「聽到」生命的歡呼;同時在大自然的明暗動靜光影間,「看到」生命的躍動,進入「神飛揚;思浩蕩」的「想像的愉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