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1885-1964),字硯農,原名李實堅,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堂號菜根精舍。出生於莆田市仙遊縣度尾鎮中嶽村一個民間繪畫世家,幼年從父學習中國畫,繪丹青繡像、寺廟壁畫。生前係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文史館員等。擅長古典人物、山水花鳥畫,兼通書法、詩文、金石、雕塑、絃琴等。其畫氣勢雄健,揮灑自如,形成"李耕畫派"。
1928年,《彌勒佛》、《東坡笠履圖》、《秋雨歸帆》等作品在中法繪畫聯展中被評為第一名。《春夜宴桃李園》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達摩》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出版有《李耕畫集》、《仙遊畫家》、《李耕畫錄》、《五百羅漢圖》等畫集。有《菜根精舍》、《畫論》等行世。
李耕被譽為"20世紀古典人物畫第一家",與齊白石並稱"北齊南李"。在上世紀50-60年代,李耕的人物畫、陳子奮的花鳥畫和李碩卿的山水畫赫赫有名,是福建的三位代表性畫家。
《圯橋進履圖》設色紙本 立軸。 尺寸:91 x 42.5公分。款識:圯橋進履圖 七十六叟李耕寫。 鈴印:「李耕 」(朱文)丶「硯農」(朱文)。圯橋進履典故,張良為黃石公撿鞋、穿鞋,而獲《太公兵法》,終得以成大事的故事。典出《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後比喻屈己尊老,求取教益。
畫中背著寶劍的張良蹾跪,必恭必敬,抬起黃石公的左腳踝,欲幫其穿上撿來的鞋履。黃石公滿臉白鬍鬚,頭戴斗笠,右手持著筑竹,左手撑在橋墩,仔細端詳張良的容貌。畫中兩位人物,用筆蒼勁,造型灑脫,構圖新穎,形神兼備,寓意深邃,自成一體。將《圯橋進履》的典故描繪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氣韻生動!
背景平靜水面的情景,一層層平行的沙渚佈局,以此漸遠,整個氣氛圍繞在早晨靜謐的時空裡,讓人感受到微風徐徐水波不興、凡事隨緣心如止水的意境。與橋下潺潺流水,形成動靜相間的對比。畫面的景物和色彩雖充斥著平淡、孤寂的氣氛,但畫中人物的衣著色彩又似乎洋溢著希望,黃石公流露出就要把濟世安邦的使命託付在張良身上的眼神,是「畫面」最為動人之處。
同時,也讓觀畫者看到「畫外」故事的情節發展--黃石公隨即從懷裡取出一卷簡冊,交給張良說:「這卷書你只要好好研讀,將來必定能成為帝王的軍師,不出十年,就可以成就一番大事業。」張良打開簡冊一看,原來是一卷《太公兵法》,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兵學著作。他又對張良說,十三年後,到濟北來見我,你找到穀城山下的黃石,那就是我了。
張良夜以繼日的研究,終於成為劉邦的軍師,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十三年後,張良隨高祖經過濟北,果然看到穀城山下有塊黃石,他就很珍愛地供奉它。張良過世,連同黃石一起下葬,每次家人上墳,節令祭掃,祭張良也祭黃石。永懷著「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的虔誠感恩心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