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龝山曉行》水  吳歷   1690   ( 92x 53.5cm )



 


吳歷 (1632-1718) 本名啟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又號桃溪居士。江蘇常熟人。少時家境沒落,跟隨王鑑、王時敏學畫,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以賣畫為生,山水以黃公望為基,而尤得力於王蒙,蒼渾厚重,更兼有吳鎮之長。著有桃溪集三巴集墨井畫跋與惲壽平、王時敏等稱「清初六大家」,或稱「四王吳惲」。


 


吳歷早期作品似王鑑作風,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以後,在臨摹宋、元諸大家的基礎上,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作品佈局取景傾向寫實,構圖得宜,層次感豐富,用筆沉著謹嚴,山石立體感十足,風格渾樸厚實。他摹古而不拘泥古人,能融會諸家之長,自創新意。他的山水注重取法自然,如其自述:「不將粉本為規矩,造化隨他筆底來。」這些都是與四王(王鑑、王時敏、王翬、王原祁)的不同之處。吳歷善畫人物,是為他的顯著特點。


 


在清初的「四王吳惲」中,吳歷傳世的作品最為稀少,這是因為他飽受連續失去親人之痛,感嘆人生之苦,有心尋找神主的慰藉,中年就信奉天主教。康熙二十一年(1682),他50歲的時候到澳門入教修道,七年後返回嘉定、上海等處傳教三十年。清初「四王吳惲」正統畫派中,吳歷的人生經歷最為奇特,由於澳門之行使他繪畫中融入西法,他的作品也因而呈現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吳歷歸返故鄉之後,可以看到他的畫風為之一變,將西法的焦點透視與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有效的結合,使其畫作視覺效果極為耀眼。


 


龝山曉行設色絹本 立軸  款識:龝山曉行 康熙庚午年 吳歷寫。鈴印:「吳歷」(朱文) 。「神」「品」(朱文,右上角)、「宜子孫」(白文,左上角)兩鑑賞印。整個畫面平遠鋪陳,用筆沉著謹嚴,近、中、遠的樹林愈遠愈小,給人以深邃深遠之覺,山石肌理結構立體感十足。畫中的群山呈顯出陰陽向背,似有破曉時分晴天當空之感,既有未散的霧氣又有朝旭的強光群峰層層推向遠方,空間無垠擴展。這幅畫作於吳歷由澳門剛返回家鄉傳道之時,那段期間他因修道及致力傳教較少作畫,這應是他真情流露,嚮往與世無爭的山居生活以及思念親情溫馨的冀求之作


 


近景,溪水彎彎曲曲潺潺而流,右側下方深入溪水的巨岩平台上,彎曲的三棵老樹旁,站立一位高士,款款深情、眺望目送策杖而行、已渡過拱橋中央的遠行老者和書僮,右側低矮的茅屋內坐一人於書案旁閱讀,山中有書聲,一片溫馨祥和致遠的景象。中景,前方彎曲的溪谷上端有清澈的飛瀑從上端的山崖流竄而出,兩處瀑布,一上一下,一脈傾瀉,頗為壯觀;中景後方遠處仍住一戶人家,偌大的兩間房屋隱約在深山中,呈現出人類和大自然協調一致、和諧相宜的意境。遠景,虛無飄渺間,群峰聳立,整個畫面展現出無比深遠、幽靜與寥廓的自然形象,給人真山真水的立體感與真實感。


 


全圖大多採用乾筆勾廓,粗筆皴擦,渾樸厚實,脈絡分明。畫家筆法凝練,筆力雄渾,墨色酣暢,皴法繁密,明暗分明,展現出大自然山水的渾厚樸拙、深醇沉鬱的氣韻。吳歷是中國山水畫史上最早融合西洋繪畫的畫家,此畫作十分自然貼切地吸收了西洋繪畫重視明暗、講究透視的造型技巧,尤以溪流的波光效果,是最為獨特之處。整幅畫作清雅、明朗、幽靜的景色以及溫馨宜人的氣象,令人深思,給人遐想,讓人陶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