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樓閣春意滿》 王翬 1673年作
在清代山水畫中,以「四王」的勢力最大,「四王」是指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他們的畫風被尊為山水畫的正宗,影響畫壇長達兩個多世紀之久。他們主張臨摹古人,尤其是「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的作品,講究筆墨的「靜氣」和「書卷氣」,較少注意師造化。其中,以王翬名聲最大,技巧最全面,功力也最深厚,具有一定代表性。
王翬(1632-1717),江蘇常熟人。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劍門樵客,晚年號清暉主人。康熙帝1693年賜王翬一把題辭「山水清暉」的畫扇,並封以官位,但他婉辭封官,返回南方老家;從此,自稱「清暉主人」,居家二十餘年,致力於繪畫,直到終老。得到康熙帝的褒獎,被視爲傳統畫之正宗,其追隨者甚眾,因他爲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後人將其稱爲“虞山派”。
王翬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父、伯父皆擅長畫畫。王翬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熱愛繪畫,先後跟隨王鑑、王時敏學畫。王時敏曾帶著他周遊大江南北,觀賞各收藏家的歷代收藏名畫。王翬專心一致,細細研究,將各家畫法學習的非常透徹。王翬一生最大的成就是“集宋元之大成,合南北爲一手”。當時,畫壇摹古之風盛行,王翬遂聲名顯赫,被人尊稱為「畫聖」。
王翬的山水畫,筆墨純熟,功力相當深厚,其畫風影響畫壇數百年之久,更被尊為清代集傳統筆墨之大成者。他早年畫風趨於秀麗,晚年則開始重視觀察自然,風格轉向蒼勁渾厚。在中國畫兩千多年的文化演變過程中,青綠山水畫曾擁有過自己的輝煌和沒落,但作為文化審美的獨立品種,它始終延續著其獨有的文化個性,並在逆境中,獨善其身,為這一民族藝術延續了一縷不息的香火。
《溪山樓閣春意滿》135cm x 62.5cm 設色絹本 立軸。款識:癸丑(1673)十月既望 虞山 王翬。下方鈴一「我思古人」(朱文) 方印。上方由右至左有「御書房鑑藏寶」(朱文)、「宣統御覽之寶」(朱文)、「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和「嘉慶御覽之寶」(朱文)等四橢圓印。此畫作構圖嚴謹工整,虛實相間,整個畫面顯得十分緊湊,氣韻生動。青山綠水之中,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溪水瀑布流水淙淙,跌宕起伏,給畫面增添許多生機,更讓所畫山水做到可居、可遊的優美意境。
畫面山嶺巍峨聳峙,深山幽谷,懸崖峭崚。遠處,峰巒疊嶂,山嵐環繞,煙雲飄逸。山石肌理厚實,繪彩青綠水墨,鬱鬱蔥蔥,再採用斧劈皴、牛毛皴筆法,使氣勢更為宏偉。斧劈皴、牛毛皴等技法交替運用,再配以皴擦、暈染,層次分明,生動活潑。在充分表現山石質感的同時,於剛勁中予人幾分婉轉,不僅沒有劍拔弩張之勢,而使筆法顯得更加遒勁細膩、爽利清新。整個畫面給人以筆墨精妙、清麗宜人之感。
近處山有陰陽向背,水有來龍去脈,路有曲折隱現,樹有穿插顧盼,華麗的樓閣以及與之遙相呼應的觀景亭,章法變化極為豐富。筆法工整,用筆蒼勁,林壑繁複明朗,蒼松茂林,松柏、桃樹、翠竹、樹林描繪精微,各具形態。那流水、山徑、山巒、奇峰、懸崖、泉瀑、煙雲、樓閣、觀景亭等,蔚爲壯觀,層出不窮,重重疊疊。整幅作品既有輕快的節奏,又有緊張起伏的頓挫,開合有度,虛實相生,皴擦烘托,筆法挺勁,工而不板,繁而不瑣。
山巒披綠,翠竹松林,山花爛漫,碧水潺潺,真是滿眼春色,樓閣主人沐浴於這大美山水之中,神飛揚、思浩蕩;兩隻紅頂鶴,一隻準備進食,另一隻望向著牆角那端,畫面看不到的地方,或許女主人或千金正踏著階梯而下,更加添畫面的想像空間和愉悅氣氛;這隻回首的紅頂鶴顯然是剛剛聽到聲音,驀然回望的,觀賞者可由其頸部甩開來的羽毛,感受到那一瞬間的動作,如是神來之筆,更加充分展現了王翬在山水畫藝術構思精深、構圖醇厚的功力。
在環繞著雲氣的山谷之中,觀畫者依山勢而上,自有一番風趣。兩邊紮根山岩的松樹和山間、岸邊處處綻放的桃花似在招手,讓觀者的目光沿著山腳溪邊小道,進入樓閣牆下的草坪,再循著那隻紅頂鶴的視線,牆角那端,步上樓閣,在移情換景中步步爬升,絲毫沒有視覺的疲倦,直至山崖平台上的觀景亭,在此享受比畫中人更心曠神怡的大美山水,與天地合一進入忘我之境。偌大的觀景亭,隱喻樓閣主人極為好客,那正是騷人墨客絕佳的風雲聚會處。
這幅畫作寫於王翬中年,筆墨純正,色彩清新,熠熠生輝。可見他中年時期在學習傳統方面所投下的深厚功力。就學習傳統的系統性和逼真性而言,王翬不僅在「四王」中首屈一指,就是在整個中國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他不願僅在「南宗畫派」中繞着黄子久的畫法求生活,而是出入各家,把「北宗畫派」的技法也融化在自己的筆端,創立了所謂「南宗的筆墨、北宗的丘壑」的新面貌。
青綠設色本非王翬擅長,但是由此幅畫作濃重而深邃的色彩和景物的逼真寫實都說明了他臨摹、鑽研古人山水畫風格的深度和廣度。創作青綠山水畫的過程是艱難的,王翬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餘於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所謂體要嚴重,就是山川樹木等自然景物的分量要重;氣要輕清,就是指設色筆墨等要融合統一,氣氛清新。更有進者,他作水墨畫往往是觸景生情,一揮而就,有大寫意的情趣。水墨淋漓,大刀闊斧,有大寫意的筆法,在山水畫中是少見的。儘管世代交替朝代變遷,古今文人雅士選擇青綠山水,都一樣表現在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表現對濃濃綠色的渴望,對大自然原生和諧的愛慕,對天籟無聲境界的傾心。
《深山隱士》 王翬 1666年作
《深山隱士》128cm x 63cm 設色紙本 立軸。款識:丙午(1666)九月九日 虞山 王翬。下方鈴「我思古人」(朱文)、「王翬之印」(朱文)兩方印。圖面上方及右下方共計19 個鑑藏印。
本期 (2013 September)《典藏古美術》雜誌有長達36頁的王鑑、王翬專題報導。有北京故宮和上海博物館的二王精品選介;不一樣的王翬 清廷鉅製<康熙南巡圖>;王耀庭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 <溪山紅樹>新詮:何處覓王維? 清王翬<溪山紅樹>畫風溯源...等精彩內容。
《溪山紅樹》王翬 載自FindArt 搜藝搜網站
《溪山紅樹》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王翬名作之一,設色紙本 立軸,112.4 x 39.5cm,無作者款,但有鈴印:「王翬之印」、「石谷」、「有何不可」。這幅《溪山紅樹》是王翬的傳世精品,學元代王蒙的筆法,以類似牛毛皴的鬆秀而流動的線條,構成活潑的畫面視覺,加上顏色較鮮豔的紅色和綠色,使整個畫面有一種輕快愉悅的調子,雖說清初四王多傾向於仿古,但是王翬這幅畫作以王蒙為宗,卻融入了他自己時代的風貌,也可以看出在強調傳統繼承的同時,王翬也力圖於創出自己的面貌。畫面上端有王時敏1670年的題跋,非常稱讚王翬這件作品,認為雖然仿王蒙(山推),但是「用筆措思,全以右丞為宗。故風骨奇高」,認為王翬祖述的精神還是從王維(右丞)而來,這都可以看出清初四王在董其昌美學理論影響下的主張和看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