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思想的形成,個人成長的過程和環境,藝術的經驗和所受影響,畫家的個性和心理特徵,還有歷史大環境和文化背景對藝術家個人的交互影響等等,都是影響一個藝術家成就的因素。以一個音樂家來講,練琴的功夫是屬於藝術的經驗這一項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技巧,經過反復的錘鍊所形成相對穩定的、成系統的一套完整的藝術語言和詞彙。藝術表現的自由,是在熟練地掌握了藝術語言和語彙之後,它是經過了理性的概括並非任憑感覺。在藝術學習中,基本功夠不夠、踏實不踏實,大大關係將來藝術的成功。基本功的練習第一必須有正確的方向方法作指導,必須從嚴肅的規矩和一定的程序入手。要強制約束自己腦、眼、手,合乎客觀真實規律的鍛煉。當腦、眼、手還不能吻合時,就要強制它,約束它。用什麼約束?用客觀規律約束,藝術要求越高,規律也就越多越嚴,因而強制約束也就越多越嚴。久而久之,腦、眼、手與客觀真實規律日漸趨於吻合一致了,於是也就建立了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表現力。而有獨創風格的藝術家,必定有一套他獨有的表現方式和藝術語言。
而音樂藝術追求不僅止於練琴,仍有知識的充實和哲思的整合,還有將理論上的領悟,落實到實踐中去,反過去再總結出新的心得的命題研討等等。這應該是讀博士班的重點所在。這些不僅止於相互相輔相成的問題,實際上它們是「攻頂」的必備條件。你可以注意觀察你週遭的同儕,他們原先自認為不可一視的「非凡」成就,到了要「攻頂」時都使不上力,而大部分的人都不知其然,更不要說知其所以然了。因為,他們都缺少了「哲思」,或根本不知道「哲思」為何物。他們不能懂悟:各行各業都要有「人文素養」和「人本思想」才能成其大的道理。
李可染是一位藝術哲人,這表現在他充滿辯證法思想、光輝的藝術主張與理論上,也表現在他自身的成功創作實踐上。他對事物的認識,總能從直覺到理性、由思辨到感知,反復求索,洞見幽微。對於藝術創作中的古與今、洋與中、人與我、新與舊、承與革、守與變等等,他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絕不隨波逐流,理智而富於激情,敏感而又深沈執著。用「大天才而下大笨功夫」來比擬李可染,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如果沒有一種哲人式的智慧,又下了「困而知之」、「實者惠之」那樣的笨功夫,是不可能造就藝術歷史上的李可染豐碑的。他不同時期的印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廢畫三千」、「七十二難」、「峰高無坦途」,是最能反映出他的藝術追求所在,這些印文不僅是藝術哲語,也是人生箴言。
一個音樂家對所詮釋的音樂,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說假話不行。沒有深刻的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慾望,總是重復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為了傳達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為了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別人,一定要苦心經營意匠,才能找到打動人心的藝術語言。有關音樂「意匠」的經營,以前你拉<<西施組曲>>就是一實例,了解西施的歷史故事,深入情境,剖解<<西施哭吳王>>西施內心愧、茫、慟的情緒,才有可能拉出那樣扣人心弦的樂章,讓人深刻的感染、感動;也難怪作曲家 黃輔堂 老師會情不自禁地於評審席起立鼓掌,那全然是藝術家的感性表現。
音樂的樂思亦如同繪畫的構圖,除了要有「意境」的追求,還得有「意匠」的經營。當你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獲得一定的意境,有了一個中心思想內容時,可以把你經年累月所見所知所想全部重新喚起,只要是與這中心內容有關的,情調一致的,都可組織在一首曲目裡。藝術決不是某一事物的圖解和說明,它是藝術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強烈的感受;在不能自已的激情下,通過了高度的「意匠」加工創造出來的珍品,從而把人引導到這藝術境界之中,得到深刻的感染。意境的產生,有賴於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只有當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做到「全焉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 (樂曲和作者) 的精神實質,反過去再總結出新的心得,賦予對象以生命。
李可染曾寫到:「拙者巧之極,奇者正之華。不識相反相成之道,一味求拙求真,不足以言藝也。」理論上的領悟,必落實到實踐中去,反過去再總結出新的心得。他極善於利用形式語言的對立因素,諸如筆墨線條,造形結構的黑白、剛柔、動靜、長短、大小、乾濕、濃淡、方圓、尖鈍、光澀、模糊清楚等組成和諧的藝術形象。李可染是處理藝術形式的辯證高手,欣賞他的書法,我們不禁會被那種動靜相兼、剛柔並濟的美感所打動。「似奇而反正」是中國字畫結構的規律,同於西畫的變化中求統一的構圖法,奇是變化,正是均衡。奇、正相反相成,好的構圖要在變化中求統一。音樂亦應有「形式語言」的對立因素,如何將這些對立因素組成和諧的藝術語言,在變化中求其統一,亦是值得探討的「命題」。
( 2005/09/11 ) 照片說明 (2010/01/05補記): 1、此幅畫作69cm x 43c m,紙本,立軸。「桂林榕湖邊上久坐夕陽斜時得此景象以古法為之一九六三年秋九月可染作于渤海」題識正下方鈴一印「可染」(篆體凹刻)。-──第一張照片 2、名家翰墨 43 李可染精品特集 榕湖夕照 ( 69c m x 47c m ) 題識為「桂林榕湖邊上久坐夕陽斜時得此景象全以己意為之以出古法為快一九六三年秋九月可染作于渤海之濱」。另記「榕湖在桂林市中心現為公園湖水澄潔樹木蔭濃間有樓閣亭榭境頗清幽為勞動人民游息勝地吾曾兩次旅居湖濱故走多寫照一九六五年夏可染另記 時在北京」。──第二張照片(下載自藝術中國網站) 3、名家翰墨 25 李可染鑑定特集 榕湖一瞥夕陽中 ( 65c m x 45.7c m ) 題識為「榕湖一瞥夕陽中昔年游桂林得此圖稿一九六三年秋九月可染重作于渤海之濱客舍」。──(網站無資料可下載) 4、此幅 榕湖夕照 為自己的收藏,畫風和題詞與 李可染 先生的筆觸都極為神似,且光感十足,但無法確定是否為其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