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一種情景交融的,給觀者以美的感受的藝術境界。


意境一詞,源出於我國古代的詩論與畫論,應用於書論中,泛指書法的神采、氣韻、筆意、書意等內在的精神境界。早在東漢時蔡邕就提出:「欲書先散(舒展)懷抱(情懷),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又說「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可見在書法理論上,一開始就注意了「情」與「象」的問題,無形的「情」與有「象」的字,融為一體,就是書法的意境。在初級階段,書法家有意識地通過寫字,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到了高級階段,他們往往一任感情傾瀉,進入「物我皆忘」的境界。由於有了意境美,書法才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意境是書法藝術的靈魂。


 


取象萬物,遷想妙得


「遷想妙得」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創作規律。「遷,係作者思想感情移入於對象。想,是作者思感情結合對象以表達其精神特點。得,係作者所得之精神特點,結合各不相同之技法,以完成其腹稿也。」書法家非常強調向自然學習,從宇宙萬物中獲得啟示,去創造書法的藝術形象。如果沒有「取象萬物,遷想妙得」這一基本條件,感人的書法意境美是無由產生的。


 


達其性情,形其哀樂


書法的境界,實際上也是作書者思想感情的境界。當書法家置身於一定的環境之中,激發起強烈的感情波瀾與創作衝動時,就迸發出靈感的火花,筆隨意轉,物我皆忘,於是舉世無雙的不朽作品乃得以誕生。如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黃庭堅的<<諸上座帖>>,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靈感迸發之際的產物。可見環境與靈感是產生書法意境美的客觀因素。


書法家的個性與風格,也是形成意境美的內容之一。顏真卿為人剛正誠篤,忠義節烈,所以他的書法莊嚴剛健,雄闊凝動;趙孟頫才華卓越,儒雅溫文,所以他的書法流美姸媚,清潤瀟灑。「顏真卿的字就像顏真卿,趙孟頫的字就像趙孟頫。」這就叫「字如其人」。凡是優秀的書法作品,無不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獨特的風格,同時亦就表現出不同凡響的藝術境界。


 


功夫在「書」外


一件書法作品的意境,常取決於作者的立意與審美情趣。而一個書法家的立意與審美觀點的形成,又取決於他的學養和閱歷,這就不是技法範圍內的功夫了。


從歷代書法家的論述來看,學習書法除了精通技法之外,還必須有人品的修養、學問的修養和豐富的閱歷。


就本質而言,書法是「表情達性」的藝術,如果一個書法家甘於淡泊,心境清虛,情操高尚,在藝術實踐上也就較易於進入較高的境界。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把它引到書法上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覽始通神。」實際上,古往今來從無沒有學問的「大書家」。


「胸中有萬卷書,目飽前代奇迹,又車轍馬迹半天下。」除了博學;還要廣覽歷代名家名迹,提高鑒賞能力,博採諸家之長,才能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且要行萬里路,向自然學習,向社會學習。書法家必須要洞曉「天下之理」,經受種種鍛鍊,在繁複的「天下之變」中得其條理。這樣,才能在書寫時得心應手,筆隨意轉,使主客觀融為一體,悠然而化,從書法技巧進入到一個藝術的最高境界──道。這時的書法,神妙莫測,表現出自然萬物之美,筆花墨彩造化為神的煥發出來。


 


能由書法的筆線、結體、章法及意境各層面整合欣賞書法之美,確能大大提升美學素養。舉實例說明,自由廣場牌匾「自由廣場」四字雖出自東晉王羲之的書蹟集字而成,但卻讓人對王羲之書法的印象有所落差,其問題就出在「集字」缺乏「行氣連貫」,以致不管從筆線、結體、章法或意境都達不到「完整性」的境界。

能由書法的筆線、結體、章法及意境各層面整合欣賞書法之美,藝術相通之理,對學習或從事藝術的人,不管是書法、繪畫、雕刻,甚而音樂,都會有極大的助益。書法的「筆法」和繪畫的「筆觸」、雕刻的「刀法」及拉琴的「弓法」都是一脈相通的。「章法」亦如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