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
唐代虞世南<<筆髓論>>中提出了「指實掌虛」執筆準則。所謂「指實」,是手指要依次靠得緊實;「掌虛」,是手掌要空起來。指實則節力均平;掌虛則運用便易。還要有「豎腕」的要求,腕豎則鋒正。五個手指的安排:大姆指肚子出力緊貼筆管的內方,但是要斜而仰一點;食指的第一節斜而俯地出力貼住筆管對方,和大姆指內外相當;中指的第一和第二兩節彎曲如鈎地鈎著筆管外面;無名指用甲肉之際緊貼著筆管,用力把中指鈎向內的筆擋住,而且向外推著;因為無名指力量小,不能單獨擋住和推著中指的鈎,還得要小指補托在它的下面,去加一把勁,才能夠能作用。除小指是貼在無名指下面,其餘四個指都要實實在在地貼住筆管。
王羲之主張握筆要緊才能寫好字,蘇東坡則認為執筆要順其自然,而又不失法度,從而提出了「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把筆無定法」並不是不要法,而是「不失法度,乃為得之」。任何法則都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前人創立的執筆法,可以作為學書者的指導,但不必視為鐵律,只能自己在實踐中逐漸體會,因革損益,才能得到一種對自己最適合的正確方法。
運筆
筆毫在紙上的運動不外三個方面:速度、力度、形態。「遲急」是速度的綱要;「起伏」是力度的綱要;「曲直」是形態的綱要。
**遲急
速能表現出筆線的超逸灑脫,而遲能表現筆線的厚重古拙,它們的關聯是:遲為速作好筆勢超逸的準備,而速又襯托出遲的厚重。遲與速運用得當,筆線才能變化豐富,賞心會意。對於遲的正確理解是「能速不速」,決不是「為遲而遲」。能速而速,謂之入神;能速不速,謂之賞會;不能速而速,謂之狂馳;不當遲而遲,謂之淹滯。
**起伏
起伏是指通過手腕而達於毫端的不同力度,從而產生運筆中的輕重變化。提筆的筆力內含,寫出的點畫圓渾遒勁;頓筆的筆力外展,寫出的點畫厚重雄強。提和按必須隨時隨處結合著,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會發生筆鋒永遠居中的作用。在落筆之前就要有一個提的動作,積蓄力量,做好按的準備。「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是提按法的精髓。
**曲直
「藏頭擺尾」、「一波三折」、「無往(橫)不收,無垂(縱)不縮」、「逆入平出,回鋒轉向」等都是說運筆不能直來直去,要追求曲筆。完美的運筆總是似直而實曲,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的,這就是曲與直的辯證關係。
**藏鋒與露鋒
藏鋒,即點畫的起筆和收筆,筆鋒都不外露。
露鋒,又叫出鋒,即筆鋒出露的意思。
「無鋒以含其氣味,有鋒以耀其精神」優秀的書法家運筆時有藏有露,內美與外美俱備,筆線變化豐富,更具藝術魅力。
**中鋒與側鋒
中鋒,是指運筆時筆心始終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上運動。這種筆法亦稱為「正鋒」。
側鋒,是與中鋒相對而言的一種筆法,有「以側取勢」的意思。它落筆時用「切入」法,筆鋒形成偏側狀態,開始運行時筆毫斜舖紙上,逐步收回筆畫中間。
中鋒運筆由於筆心能保持在筆畫的中線運動,萬毫齊力,所以寫出的字線條渾厚圓勁,富於立體感;側鋒運筆由於筆鋒偏側而使筆畫產生多樣的變化,寫出的線條具有流利姸媚之美。亦就是說「正鋒取勁,側鋒取姸」。書法的「神奇」正是由中、側鋒的協調配合而相得益彰的,不能有所偏廢。
**圓筆與方筆
圓筆,起筆用逆入法,行筆用中鋒,絞筆徐進,轉折處用提筆圓轉,藏鋒斂鍔,不露圭角,筆線圓渾遒勁。
方筆,起筆用切入法,行筆用側鋒,舖筆行進,轉折處用頓筆方折,鋒芒外露,骨力外拓,筆線方整峻利。
「捨方求圓,則骨氣莫全;捨圓求方,則神氣不潤。」一個書法家,個人風格可以爭奇鬥異,用筆技巧各有千秋,然而對方圓兩種筆法都應同時掌握。方圓兼備,剛柔並濟,寫出的筆線才多彩多姿,具有藝術魅力。
筆力與筆勢
筆力,是指用筆沈著,墨能入紙,點畫渾厚飽滿,從而產生一種力度感。
筆力是書法家掌握了執筆、運筆方法,並經過長期的刻苦訓練,使全身的力通過臂、腕、掌、指而達於毫端,心手相應,駕馭著柔軟的筆毫,準確地寫出意念中的點畫。
筆力是書法美的基礎。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盡管風格上有種樸不同,用筆上各有千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精於「骨法用筆」,在筆力上勝人一籌。無論是歐陽詢的「險勁刻厲」、虞世南的「內含筯骨」、褚遂良的「瘦硬清挺」、顏真卿的「沈雄圓渾」、還是黃庭堅的「劍戟森廷」、米元章的「風檣陣馬」,甚至以柔美著稱的趙孟頫、董其昌,他們的用筆都具有非凡的力度。可以說不同的風格美,不過是筆力美的不同表現形式。
筆勢,是指點畫形體的動態和氣勢。「古人論書,筆勢為先。」筆勢是塑筆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表現字跡的生機、神韻和不同風格的基本技法。一點一畫都要講求筆勢。點畫要講求「勢」,結體、章法也要講求「勢」,所謂「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沒有勢就沒有書法的生機和神韻。
筆力與筆勢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是有筆力才能產生筆勢,另一方面有「勢」才有「力」,筆力又產生於筆勢之中。「昔人謂筆力能扛鼎,言氣(勢)之沈著也。凡下筆以氣為主,氣到便是力到。」筆勢以筆力為基礎,筆力又憑借筆勢而得以發揮,兩者互相配合,風格、氣韻、神采等書法美,才能充分表現出來。
筆線的審美要求
「藏骨抱筯,含文包質」可以說是書法筆線美的審美標準。
古代書法家習慣地將書法美類比於人體美,所以在書法理論中有「筯、骨,血、肉」的說法。優秀的書法亦要像健美的人體一樣,筆線也要肥瘦得宜,骨肉亭勻。
人體靠筯骨支撐,寫字首先要「立骨」。如果筯骨不立,不但血肉無所依附,而且神采、氣韻都無由表露。「藏骨抱筯」是說筯骨宜藏不宜露。
人不僅要有健全的形體,還貴在具有美好的精神氣質。書法亦是如此,「立骨」之後,還必須血肉豐滿,必須「含文包質」。所謂「文」,是指表露在外的風采神韻;所謂「質」,是蘊藏於內的樸質精神。「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 後 君子。」。
「以筯骨立形,以精神潤色。」、「筆線不刻意雕琢,得自然之妙。」、「筆線要沈著不浮,力透紙背。」、「筆線要圓潤渾厚,富於立體感。」、「筆線要挺拔而不露圭角,遒勁而骨力含。」這些都是筆線的審美準則,也是用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