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語堂先生說:「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這意思無非是──讀書要能懷平常心;只有懷平常心才能出悟性,識慧根,於平常處得到平常難以得到的逸趣。


 


世上本無什麼書一定要讀,但又不是什麼書都能隨便讀的。然而,開卷有益,三國演義也好,紅樓夢也好,甚而武俠小說,對人生都有助益。


有人這麼說:「一個不讀小說的人,恐怕會是一個永遠不能真正懂得人情義理的人。」是有其哲理的,人生的歷練只靠自己的體驗,確是有其不足之處的。譬如,沒看過<<貧窮百萬富翁>>這部影片,你是無法想像這個世界的許多角落真還存有這麼「窮」、「苦」、「痛」、「慘」的大千世界。


 


「散文雜記」,歷代大家的手筆,大都為經歷大段人生後的純情之作,興之所致,信手拈來,沒有干預朝政的激揚,也沒有追求功名的壯志,軼事趣聞,充滿人生的智慧和哲理。作家以平淡的心敘述平常的事,留下一段散散淡淡的韻致,宛若飯前的開胃菜,飯後的茶點。


讀者急躁猛進,生吞活剝或強索肌理,附會牽強,則為心障,眼前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一定要以恬靜渺然的心胸去陶冶文思,洗滌精神,方能滿室春風,物我兩忘,省悟作者的平常智慧,印證讀書人的慧根靈性。


 


小說、文章、雜記裡的聰明,還要讀者有聰明的心靈去體會,用平常的人生去享受。而慧根人人都有,做人做得瀟灑,讀書才能讀出悟性,讀出智慧,讀出滔滔不絕的靈氣和樂趣。


 


魯迅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訓勉年輕人:「專攻文學書,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輕重,後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塗。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在文學裡。」這段話,頗耐人咀嚼。

魯迅先生的這段話與哈佛大學一位已退休的一般教育院長為知識階分子所下的定義:「二、要能對事物分析、判斷、而且又終身學習。這些腦際作業,都要有科學方法的普通知識;專攻文科的人要小心,因為他們常有排拒科學知識的傾向。」見解相同 (請參閱本部落格<<智識分子的定義>>)



 


智慧,作為人類先進思想和科學方法論的結晶,作為智者面對的大自然萬事萬物的創意,不可能依靠外力獲得。孕育智慧的,只能是勤奮的探求、淵博的學識和善於思辨的大腦。


在這裡,淵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博」就是博覽群書、博學強記、博納各家所長。「博」才能開拓思路,觸類旁通,厚積實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智能優勢,從容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個一個疑難問題。


 


除了藝術,人的稟賦是絕無過於懸殊的差異的,上蒼並沒有更多地賦予蒼生以超乎常人的智能。淵博來自多學多聞,只有勤奮不懈地在人生道路上觀覽,思索,實踐,探求,方能一點一滴地累積起廣博的文學和科學知識。而「量」的積聚,經過「能」的轉化,最終必將引起「質」的飛躍。──這正是獲得智慧的另一必由之路。


 


而另一讓人智慧大開之門,就在於了悟人生是怎麼一回事--「變易」、「簡易」、「不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