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7942 張大千 潑彩墨荷圖  

潑彩墨荷圖彩墨  張大千  1972  ( 137.5 x 70.5cm )

 

 「五百年來一大千」,張大千(1899-1983)畫荷在中國美術史上,實有其特殊地位。其間取古今各家畫荷之長,於石濤取"",於八大取"",於宋人得體察物精之理,乃集古今畫荷之大成。大師畫荷,無論工筆、沒骨、寫意、設色,水墨皆精絕當世,更創潑墨潑彩法為之,氣勢撼人,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範圍,拓展至另一境地。

 

潑彩墨荷圖紙本立軸尺寸137.5×70.5cm款識:壬子八月廾八日寄與心素之恆爰叔。鈴印:「張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三千大千」(朱文) 、「一目了然」(朱文)。此畫作佈局取勢一氣呵成,墨氣清潤,生機蓬勃。畫面上的氣氛綺麗浪漫,引人遐思。以八大山人渴筆畫荷法為之,逸筆草草,荷幹用筆功力精深,雖纖而不弱。一朶盛開和兩朶含苞待放的白荷,造型極盡完美之態。荷桿與墨葉墨氣淋漓,濃而不滯,其豪放的走向,強化畫面動勢,同時融注了擬人化的氣質。花蕊以石赭點寫,上以石綠微染,尤感生動傳神,明豔不俗,且其潔淨之質,清雅俊秀,更顯氣韻生動。大千作畫每於大筆揮掃,必以細筆收拾:此作水草出枝與勾寫點莖往上提筆的手法極為精緻,是大千畫荷的一大特色,雄渾間亦見秀麗之體。

 

寄與心素之恆款識,心素是張善子(1882-1940)長女,張善子是張大千的二哥(由於大哥早年夭折,張善子在張家的地位相當於大哥),長其17歲,他對張大千既有長兄若父之愛,又有提攜引領之恩。自幼開始,張善子不斷傳授張大千繪畫技藝,提供觀摩學習的機會。1919年,張善子引薦留日歸國的張大千赴滬拜曾熙、李瑞清為師,研習書畫,並推介滬上其他書畫界前輩名流,對其脫穎而出有著重要的影響。故張大千多次講道:「我之所以能畫,是要感謝家兄善子先生的教導。」

 

此畫作於1972年,正值文革期間 (1966-1976),很可能並未寄達張心素之手。依記載1979年,張大千為二哥的長女張心素畫了一幅《红梅迎春》寄去,並告知了自己目前的身體狀况。後來,張心素母女由張大千提供經費赴美國探親,張大千為心素畫了一幅《陶潛覓菊圖》,在左上角,張大千題道:“時念三叔、四叔年近百歲,無由相見,老淚緃横,泣不成聲”,右下又題道:“晨起為汝撿點行李,發現題字錯落零亂。心素,心素,汝可知為叔心情為何如?”直至張大千逝世,並不知道三哥、四哥早已分别於1972年和1975年往生了。由此可見,張大千晚年心境是多麼悽涼!

 

1972年張大千早已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大師,仍時時保有赤子之心,是為藝術家至為彌足珍貴的藝術資產。了解大師作此畫時的心境及其感恩圖報的真情,讓觀畫者更能與其純淨赤子的心靈和悲天憫人的情操產生共鳴。真所謂:「筆墨一道同乎性情,非高曠中有真摯,則性情終不出也。」在此畫作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荷花綺麗浪漫的美,也看到了殘荷碩碩風骨之態。也在想像的愉快中,達到陶冶心性的境界!

 

 

寫於「大風堂九十周年紀念作品展」於1156日在美國洛杉磯展出前夕。據報載此次展覽是大風堂開創90年來首次集兩位堂主在海內外的門人或弟子作品的一個展覽。除張善子、張大千位大師及其弟子的作品外,還有張大千四哥張文修、張大千夫人楊宛君、張善子長女張心素的作品,以及張大千的數封家書。作品的類型多樣包括山水、人物、花鳥,作品的形式多元既有工筆又有寫意,大致能展現大風堂的風貌及有序的傅承關係。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