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枚生卒年不詳。字載東,號殿掄,晚號枝窩頭陀,婁縣 (上海松江) 人,陳桐 (字石生,號筠亭) 弟於曾與兄北上同寓京師,終日臨摹宋、元名跡,畫院待詔小陳相公見其畫,遂成莫逆之交,並薦於朝。雍正四年(1726)以供奉內廷,賞內務府掌義司員外郎銜。其畫傳統功力較深,受宮廷畫派影響,並參用西法。能於盈寸紙絹,圖群山萬壑,以顯微鏡照之,峰巒林木,屋宇橋梁,往來人物,皆色相俱備,其用筆之妙與巨幅同。所畫之花鳥草蟲等生命品類自然逼真,機趣天然,活潑生動,是位全能畫家。
乾隆元年(1736)與孫祐、金昆、戴洪、程志道等五人同繪《清明上河圖》卷,五年與丁雲鵬、孫祐等六人合作《慶豐圖》卷,九年又合作《丹台春曉圖》卷,皆著錄於《石渠寶笈》。傳世作品有雍正六年(1728)作《寒林圖》軸、九年(1731)作《山水圖》軸、乾隆七年(1742)作《古樹鴉集圖》軸著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雍正八年(1730)作《寒林覓句圖》軸、乾隆三年(1738)作《月漫清遊圖冊》(十二開)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四時佳興圖》冊等。
《花鳥圖》絹本 立軸。 尺寸:127 x 48.5 公分。款識:臣戴東陳枚奉勅恭繪。鈴印:「殿掄」(朱文)、「陳枚之印」(白文)丶「枝窩頭陀」(朱文)。題跋:城市山林不可居 故人消息近何如 年來懶作江湖夢 門掩擁花自讀書。 鈴印:「囗囗囗囗弁雀」(朱文)。這棵梅花樹劫後餘生所散發的生命力氣勢磅薄,此畫以蒼勁的梅花樹為主題,由左下方樹主幹的裸洞可看到後方桂花樹的枝幹,畫家刻意的「意匠」經營,讓觀畫者強烈地感受到這棵樹不斷與自然博鬥的痕跡,下半段樹幹表層幾近水平的樹紋堅如鐵石,畫家不藉助於茂盛的千枝萬葉,卻以上半段樹幹表層向上扭曲的紋理,讓人感受到它重生的艱辛歷程,也顯現出這棵梅花樹的非凡氣勢,這種「意匠」經營的功力,讓人嘆為觀止!歷盡滄桑的梅花樹與雍容華貴的桂花樹所成形的強烈對比,讓人深切體悟「吃過苦又經得起苦」的梅花樹,它生命的精彩度的確與眾不同,「能吃苦」也因而讓它更出類拔萃。
一對鵯鵊相向停留在梅樹上,一隻望向遠方,一隻低頭望著停在桂樹枝上的另一隻鵯鵊,轉著脖子抬頭上望的神情生動可愛。三隻鵯鵊翎毛極盡工細,羽毛那種輕盈蓬鬆的質感都被玲瓏剔透地表現出來。桂花樹的花葉和梅樹的花朵,或重彩敷粉,三礬八染,或淡色渲染,色墨交融,其精妙處點染成跡,渾無筆痕。花卉富貴、莊重,又不失嬌媚。栩栩如生的桂花,在爭豔取姿中,顯得自然融合、風神生動,一股清朗幽香撲鼻而來。葉子用色後,墨筆勾勒莖脈,葉陰陽向背,斜正長短,各盡其態,用筆靈活渾融,不拘泥於工致,極盡物華之態。勾花點葉,工寫結合,亦得飄逸之姿。與風骨卓越丶氣勢動人的梅樹,互相交輝丶相映成趣。
整幅畫作墨彩奪目,所謂墨中有五彩者是也。全圖用筆用色講究,色墨並施,豔麗生動,而神韻完備。構圖新穎,色豔而不俗,於豪放中含有溫雅,且氣勢連貫,極富生動自然之趣。這清靜的氣氛正是自然世界中難得的天趣和人們真切細膩的體驗。
上方的詩詞並非畫家的筆跡,有可能是收藏者自題,做為砥勵的"座右銘"。可惜無從辨識鑑賞印的所有文字,查出為何人所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