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馬勒 ( 1860年7月7日 - 1911年5月18日 ) 是奧地利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也是當時領先的指揮家之一。他的晚期作品<<大地之歌>>──西方音樂裡的中國詩,歌頌讚美大地,對生命和世界充滿「愛的告別」,而不是苦澀、痛心的。
其實,會出現對生命和世界充滿「愛的告別」、追求內心平靜的年齡通常會是在耳順之年以後。馬勒短暫的生命僅五十出頭,他的「晚期」作品會有對生命和世界充滿「愛的告別」,全然跟他人生的痛苦經歷有關。他1902年與愛爾瑪·辛德勒結婚,育有兩個女兒;長女在1907年過世,同年他被診斷出患有心臟病,還失去了維也納歌劇院的職務──馬勒試著在維也納表演他並未被廣泛接受的作品,卻受到多數反猶太的媒體攻訐抨擊。
馬勒在面臨人生低潮,家庭生活上的變故、喪女之痛,加上自己重疾纏身時,閱讀德文翻譯的唐朝詩詞《中國笛》李白、錢起(另一推論為 張繼)、王維、孟浩然等諸多詩人作品之著作;之後,猶如看破了生死,並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而譜出<<大地之歌>>。最後一個樂章<<告別>>,歌誦大地並道出訣別之辭,完成作品四年後便與世長辭,這部東西文化集成的經典曠世巨作,亦成為馬勒之代表著作。但遺憾的是這部作品並末在馬勒生前公演。
當時歐洲社會存在一股留戀不已的異國風味,在西方,他們稱呼這股潮流為 ─ Chinoiserie (中國風,法文);很多西方人也很欣賞中國的老莊哲學。在莊子的時空透視中隱藏著那不可言喻的生命劫毀的悲哀,而莊子努力抑制著這傷痛,卻指給我們可以一笑的豁達。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醒悟,讓人們了解生命雖艱辛寂寥卻又處處充滿驚訝與喜悅。莊子的哲學便是努力在引領人們透過對時間與空間的戡破,進入生命絕對自由的境地,他稱之為「逍遙」。莊子每一次讓我們經歷著生命從短促到漫長,從小到大迅速的變幻,無非是要我們對日常經驗的時間與空間做一番脫胎換骨的猛醒;鼓勵我們從相對的「長短」、「大小」中超拔出來,優遊於絕對的無限之中。馬勒閱讀德文翻譯的唐朝詩詞《中國笛》後,對於生命的頓悟也可能跟此有關,因為中國的詩人或多或少都有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
只有在高山、在堅苦環境中成長的松樹,才能長出在平地的松樹所看不到的英姿。玉山上的松樹於澗崕的嚴峻環境,不向命運低頭的毅力,讓他們紮實做好紮根的功夫,讓他們因而「出類拔萃」,顯現其驚天地震鬼神的生命力。這就像馬勒、貝多芬和莫扎特等等偉大的作曲家坎坷的人生,包括生活的煎熬、在絕望的深淵中的悲鳴和現實人生中經歷的恐懼和苦難,反能激發他們的潛能;甚而因「看到循環,看到周而復始」,對人生本質的領悟,才能創作出偉大不朽的曠世巨作一樣。好似萬物都存在著相同的「哲理」,真是悠悠天地自有其「不變者」,而「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我們學會人應如何生活,應為人類生存做點什麼,才能充實我們的生活內容,讓生命是彩色的;只有當我們最終把人生看作一個事業維繫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得以展示其真實面貌,也只有如此生命才能彰顯更大的意義。像那些偉大的作曲家、藝術家他們體悟到「生命朝露;藝術千秋。」而讓他們從相對的時間「長短」、空間「大小」中超拔出來,優遊於絕對的無限之中,他們的「生命」因而可謂與天地共長。
作曲家的作品和畫家的畫作一樣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演進,尤其中國水墨畫更為明顯,那種追求平淡的意境,觀賞者也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更能品賞。許多的作曲家和畫家也確實都在死後才「真正」誕生,也印證了莊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句話的真義。
中國有一位非常有才氣的畫家陳少梅 (1909 - 1954),他本應在繪畫藝術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可惜在他45歲的時候就因病早逝。他的傳世作品較少,一生也就只畫了六七百張畫。陳少梅以畫人物、山水為主,他的山水主要是繼承南宋馬遠、夏奎的北派山水風格,馬遠、夏奎的風格八百年來很少有人問津,因為對技法要求非常高,要很好地掌握山石參差的技法並不容易,而他卻運用得十分嫻熟。他的人物繼承了明唐寅、仇英的風格,而這些繼承最後都融會在自己的畫中並自成一體。他的表現技法是以「北宗」蓄其勢,以「南宗」涵其韻,讓他的畫作形成了自己清逸淡雅、寓柔秀於陽剛的清勁畫風,於藝壇獨樹一幟。他死後經過半世紀的沈寂,進入21世紀後,陳少梅的作品開始被專家和畫壇前輩所推崇,成為藏家追逐的熱點。一位真正優秀的藝術家,能在死後半世紀「蘇醒」,就如同莊子所謂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醒悟,讓人們了解生命雖艱辛寂寥卻又處處充滿驚訝與喜悅。而陳少梅45歲就英年早逝,竟能有如此輝煌的成就,除了他本身的天分外,重點就在他選擇一條艱辛孤寂的路走──繼承難度頗高的南宋馬遠、夏奎北派山水風格,而又能融會貫通自成一體。
天生有充足睿智或藝術才華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他們能投入全部的時間和所有的精力,力圖陳述他們獨特的觀念,或用詩、或用音樂、或用繪畫、或以哲學來表達他們對生命的看法,貫徹他們「生命朝露;藝術千秋」的追求。
然而,人生的智慧就在理想與現實平衡點的掌握。對於平凡人來說,只有最愚昧的人才會為了其他的幸福犧牲健康,不管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祿、學識,還是過眼煙雲似的感官享受,世間沒有任何事物比健康重要。而每一個人對於自己人生價值觀的信念,多少會受成長環境所影響。經由視野的擴展或事物的極端總是較能讓人看出事物甚而生命的「本相」。看出「本相」,了解人生追求的『圓』時,我們才能做到不管得意或失意,對於人生價值觀和理念都能有同樣的堅持。只有如此,才能讓生活隨著你的 tempo 走,而不是讓時間趕著你跑。
YouTube<<大地之歌>>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Mov. 1,片頭畫面一再呈現中國山水畫,隱喻此曲有著心靈與自然契合的意涵,也讓我們真正體悟所謂人生的價值在「參贊天地之化育」的真義。此部分可參閱本部落格的文章千巖萬壑 、 千巖萬壑 (續) 。凝視<<千巖萬壑>>這幅畫作確實能讓人在時空透視中體悟個體雖隱藏著生命劫毀的悲哀,但看到眼前天地無限、時間無盡,由衷而生的豁達,就如同玄學家以「大自然」悟「道」,領悟生命的哲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