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手足情深>>油畫尺寸約 90 x 60 cm ,整幅畫作洋溢著姊弟手足情深的溫情與摯愛。 弟弟流著口水無牽無掛靠在姊姊懷裡熟睡,姊姊雖已半睡雙手還是緊抱著弟弟;姊姊腿上那本有圖畫的書最是神來之筆,它「告訴」觀畫者──姊姊看圖說故書給弟弟聽,聽到入睡,自己也「盹」了。他們姊弟就是這樣共同生活、一起「看」書、一起成長;雖然父母讓弟弟穿皮鞋,自己光著腳沒好鞋穿,她還是無怨無尤。這就是彌足珍貴、溫馨感人的手足之情;而大部分的手足年長後卻因摩擦、爭吵甚或爭產,而漸行漸遠。這幅畫作「畫外」的象外之意,寓意深遠,有著教化之功。想想我們不也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嗎?其實,懂得珍惜手足之情,幸福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人生才會是一個『圓』,一個圓融的人生境界。


 


貴賤問題是由人情的「重遠」、「輕近」而來的。人類的心理毛病,喜歡遠的事物,困難的事物,尤其是不易得到的事物;重視那遠大摸不到的東西,而輕視眼前容易得到的東西。就因為這樣的心理,人總是「追尋天邊的彩虹,而忽略眼前的玫瑰」。


 


弟姊妹是除了父母之外與我們最親近的人,大家共同生活、一起成長,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因日日相處天天見面極為親近熟悉,彼此之間不需要有任何的隱藏或保留,所看見的都是相互之間最真實平凡的一面,因此每個人的優缺點都盡在彼此的眼中。現代社會的手足情誼,也可能因為「重遠」、「輕近」的心理盲點,也可能是因為彼此太了解而不懂得珍惜,弟姊妹間反而充斥怨恨、猜忌、憎惡與不滿的情緒多於相愛、關懷、包容與接納的愛心。


 


蘇軾和蘇轍亦師、亦友、亦兄弟的手足之情,情深意長、休戚與共為千古傳頌的佳話,是頗值得我們效法的典範。就讓我們以<<水調歌頭>>這首千古絕唱的詩詞來加深我們對手足之情的珍惜。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詩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蘇軾(東坡)時任密州(山東諸城)太守,與其弟蘇轍(子由)已有六七年未見面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上闕寫對月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下闕寫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寫這首詞時,正是蘇軾政治失意仕途挫折之時,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反而以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水調歌頭>>是歷來寫中秋的詩詞裡最好的一首,詩人在中秋之夜抒發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也是對天下一切人的美好祝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