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法是宋代文化的重要表徵。帝王以書法活動顯示自己在文藝方面的領導地位;文人士大夫則以書法來表現個人的思想、情感與知識。書法在唐代固然已臻於極盛,不過還偏重於追求完美技法表現的層次;到了宋代,由於人文素養的提升,書法的創作轉而成為文人表達內在思想的媒介,也逐漸走向個性化的路線,強調個人化的寫作風格。書法已不再是單純的書寫技藝,而是書寫者的「心畫」,能夠反映書家內在具體豐富的內涵及超越現實世俗、追求精神滿足與自我實現的文化修養。


 


北宋四大書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法各有其特色。蘇軾重意趣(心境傳達);黃庭堅重氣韻(提頓變化蘊含於運筆)、米芾重態勢(行氣佈局)、蔡襄重法度(承唐人法度)。黃庭堅早年曾學蘇軾的字,可是他們的書法卻完全不同,個人的風格都相當突出,好像書法也是自我性格的表現。


 


既然藝術都有其相通之理,相信樂曲的創作與音樂的表現同樣有類似重「趣」、重「韻」、重「態」、重「法」的不同風格,能掌握作曲家及其音樂的特質,有利於將作曲家創作時的原始情感盡可能地徹底釋放出來,同時,透過對作曲家內在思想、情感與知識的了解,也能讓演奏家在熱情地演奏裡洋溢出那股溫暖的人性光輝。


 


你返美國後,上星期我再到故宮,特別針對四大書家的書法風格做了總整理,藉以說明我個人對「趣」、「韻」、「態」、「法」的詮釋,並抄錄各家書帖的實例註解。我的看法是:藝術創作風格除了自我性格的表現外,藝術家本人還需有更上層的「哲思」指引。北宋四大書家重「趣」、重「韻」、重「態」、重「法」的不同特質,應是淵源於其個人「哲思」的差異所致。演奏家同樣可試圖將其音樂拉高到「哲思」層次來「處理」與「詮釋」,或許會有另番境界。


 


蘇軾 


<<書黃州寒食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插加)少年。子(錯字,旁註四頓點)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錯字,旁註四頓點)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右黃州寒食二首


詩文的內容由身體的病痛寫到內心的痛楚,及身為士大夫卻無能報效朝廷的無奈。行書的筆勢起伏也傳達他的矛盾心情,悲憤的情緒反映到書法上,可看到一行間字與字的緊縮感所呈現心情的鬱悶。在後段文字,有些字寫得異常的大,甚至在最後一筆的豎畫刻意地拉長,作為情緒壓抑之後的宣泄。由文中的插字和錯字,可了解此兩首詩的書寫係在有著窮途末路的情境,隨性激情抒發情感之作,也難怪黃庭堅題跋會有「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的讚詞。


<<書前赤壁賦>>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盡之寶藏也--------------------


賦文舖陳宇宙萬物變與不變的恆常之道,人生雖渺小,卻能在萬物仰息間獲得滿足;全篇書法溫潤蘊藉,無絲毫火氣,結字寬綽,筆畫舒展,自在流暢,呼應賦文海闊天空的心境。此賦文為蘇軾泛舟江湖,心境如神仙飄蕩,行止隨緣。而同舟人以三國英豪的功業最終灰飛湮滅,感嘆晉代衣冠古丘的變化無常。蘇軾便以水月的流逝盈虛來比喻天地間的變化,更何況人事呢?倒不如心住此天然之境,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無盡藏吧!蘇軾的<<前、後赤壁賦>>二文一出,後人視為宋代的<<莊子>>,其才氣縱橫的根底,也讓他的書法意境「意趣」橫生。


這段文的「物與我」,「物」指的是「大自然的萬物」,非具象的某物;「我」指的是「自性的我」,非肉體的我,這是我個人的體悟。這也適切說明了為什麼我們接觸大自然,會讓我們心曠神怡、感動莫名,因為「大自然的萬物」和「自性的我」皆無盡、都生生不息。


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好像看到蘇軾的人生經歷,理解他的心境轉折。這種人生的歷練轉折與我們現在的社會並沒有什麼不同,得意與挫折的心境也都是互通的,所以我們看到過去的作品,就好像在跟作品及作品後面的藝術家對話,作品裡面就有他們人生的反映,也有我們自己的觀照,而自然會受到感動。


 


黃庭堅 


<<書寒山子龐居士詩>>


我見黃河水凡經幾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癡屬根本業愛為煩惱阬


輪迴幾許劫不解了無明寒山出此語舉世狂癡半


有事對面說所以足人怨心真語亦真直語無背面君看渡奈河誰是嘍囉漢


寄語諸仁者仁以何為懷歸源知自性自性即如來


任運堂試紙通筆為法聳上座書寒 山子龐 居士詩兩卷涪翁題


此書文為黃庭堅晚年的大字行書,墨色腴潤飽滿,筆法控制自如,反應參禪修行對黃庭堅生活及創作的深刻影響。行書大字是他悟道後的獨創,其提頓變化蘊含於懸腕運筆間,筆畫不是平直寫出,似乎有略略曲折的波動。有點像音樂的抖音裝飾,確實韻味十足。


在北宋,文人參禪是一種風尚。黃庭堅雖然參禪,但畢竟是多情之人。寒山子在北宋,被視為在煩惱中得菩提的禪宗詩人,是一位有血有肉有覺有情的僧人,寒山子的生命質感和黃庭堅產生共嗚。或許,<<寒 山子龐 居士詩>>中的「癡屬根本業。愛為煩惱阬。輪迴幾許劫。不解了無明」,正反映了黃庭堅人生困頓的煩惱,以及如何在煩惱中超脫得到自性的解悟吧。


北宋禪宗詩人寒 山子龐 居士這兩首詩對人生與人心的開悟,頗有見地。


 


米芾 


<<書識語──紫金研帖>>


蘇子瞻攜吾紫金研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


傳世之物豈可與清淨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此帖述及他珍愛的紫金硯為蘇軾攜去,且險遭陪葬。不過,終失而復得,故歡愉之情難掩於紙上。全作的行氣上跌宕多變,隨著語氣的抑揚頓挫書寫出緩急輕重的節奏。用筆輕靈振迅,揮灑自如,俊邁豪放,達自然天真之境。


以「清淨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來形容蘇軾的身軀,真是令人拍案叫絕。既幽默又不得罪人,說話的藝術和文學的修養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吳江舟中詩>>


米芾於吳江舟行時,即興書寫此五言古詩卷,並藉由詩文道出遇事如行舟應趁勢而為的旨趣。卷中他以輕重快慢的運筆,潤澤枯澀的墨色對比,及豐富多變的造型來搭配詩句內容,將文字的佈局轉化成鮮明的視覺意象,是傳世作品中罕見的大字卷傑作。


<<致景文隰公尺牘──篋中帖>>


全文雖然文字簡短,卻有明顯的運筆與情緒轉換,在以行書為主的書寫中,參入草書的佈局,豐富筆畫的繁簡與速度的變化。最後第二行「芾頓首再拜」五字連續頓挫的行氣,極富韻律,表現灑脫不羈的個性。


 


蔡襄


<<尺牘──陶生帖>>


此帖書風看似使轉自如、揮灑任意,其實在筆畫結字方面均符合草書法度。書家擅長以運筆輕重,或是行筆變化的速度感,營造出強烈對比的效果,是蔡氏書法作品中相當難得的草書精品。



<<尺牘──澄心堂帖>>


本幅運筆如行,結體以楷,書來從容不迫,字體莊重謹慎,呈現出體格飽滿、運筆豐厚的氣度,是他晚年書風的代表作。


蔡襄書法承唐人遺緒,以典重法度為勝,追求完美技法表現。他的楷書典雅而莊重,行書體勢靈動,草書則是神態飛揚。



 

我整理的北宋四大書家的書法風格,所舉的書帖或許上網可搜尋得到,對照書帖原文來看註解說明,比較容易進入情境。我想每一位書家的書帖應都兼具趣、韻、態、法,只是蘇軾以「趣」為其「哲思」主軸,而「意趣」橫生;黃庭堅以「韻」為其「哲思」主軸,而「氣韻」十足;米芾以「態」為其「哲思」主軸,而「態勢」盎然;蔡襄以「法」為其「哲思」主軸,而「法度」嚴謹。因此,我所舉的書帖實例註解,都是經過精挑細選,且有各面向的整體性的深層意義,如能用心整合。不管由各面向歸納出整體性或由整體性演繹出各面向,只要能心領神會,都能重新加以整合出新的東西,都能應用到各藝術領域。


 


上星期我之所以又到故宮,係因和你一起聽那位解說員說蘇軾的書法風格重情,返家後我一直覺得很困惑;因為,所有藝術作品的創作本來就都少不了情,都需要真情感的流露。書家、畫家或演奏家都得先有一定的情意和激情,再靠其「意」驅動筆或弓,使胸中的情意和激情得以發洩和表現出來,這樣的作品才能呈現書家、畫家或演奏家的精神狀態和意識內涵,也才有藝術價值;且這樣的情意即使在作品完成時,其情仍駐留、其意猶未盡。我由另位解說員確定是趣、韻、態、法後,在書上找到「法度」,「意趣」、「氣韻」、「態勢」的意、氣,「勢」則是我自加的字。



再聊!


 


( 2007/01/31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