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青山日影斜》彩墨 陸恢 1911 (97 x 46cm)
陸恢 (1851-1920) 原名友恢,一名友奎,字廉夫,號狷叟,一字狷盫,自號破佛盫主人,原籍江蘇吳江,居吳縣(今江蘇蘇州)。書工漢隸,旁參魏晉六朝,遒勁而具有金石氣。畫則山水、人物、花鳥、果品,無一不能。其山水尤精,且古韻盎然。少從劉德六遊,習花果、翎毛,有出藍之譽。是一天才型畫家,曾過僧寺,觀十八應真像,即以紙墨畫為描摹而歸。吳大澂對其讚賞有加,因此陸恢得以綜觀吳氏所藏曆代名畫,上窺唐、宋,下模元、明,眼界大開。旋客吳幕,得遊三湘、遼東名勝,所歷既廣,筆力日益精進,筆意益蒼勁遒麗,古拙幽深。曾作《衡山記遊圖》八幅,認為生平傑作,謂可媲美黃易《訪碑圖》。
吳大澂在同治初就加入上海萍花書畫會,此時陸恢還是翩翩少年,而吳筆下的《畫中九友歌》中就有了陸恢,可見陸出名甚早。光緒中葉,由汪洵、吳昌碩、王一亭等發起“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陸恢是主要成員。1910年,李平書、哈少甫等發起“上海書畫研究會”,陸恢也是其中主要會員。黃賓虹於1930年發表《數十年畫者評》中“滬上寓公”一節提到:“時九友中,以吳江陸廉夫恢得名最早,山水專宗四王,渲染尤能逼肖。晚年寓滬濱,一志廉州(王鑒)、清暉(王翚),務極精能。”此言不虛。
民國期間聲名赫赫的山水大家,如吳湖帆、馮超然等,都曾受到陸恢提攜或親授。陸恢又精鑒別,時名藏家如龐萊臣、盛宣懷等家藏書畫,均請陸氏品評審定。鑽研傳統彌深,眼界既高,要融入個人才情,化出個人風格,便也更難。陸恢對自己的作品總是不甚滿意,他在1897年的一幅花鳥冊頁上題道:“余畫凡數變,其初能潤,而失之光;其繼能蒼,而失之滯;今稍渾厚,而又失之生甚矣。畫之難也。”其畫風變化亦可見一斑。
《紅樹青山日影斜》設色紙本立軸款識:紅樹青山日影斜春陰細草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橋邊踏落花辛亥秋八月上浣廉夫陸恢。鈴印:「廉夫」(朱文)、「陸烣私印」(朱白文)。此畫作山水構圖嚴謹,上下遙相呼應,筆墨秀潤,氣勢酣暢,意境清秀遠致。畫中人踱步徘徊在橋邊,踏落花,賞美景,聽潺潺溪水聲、蛙鳴聲、鳥叫聲,心靈與大自然共鳴,彷彿置身於萬物交響齊奏「天籟之音」的大自然音樂大廳,充滿詩意的情境,令人神往。細觀此畫,用筆蒼勁中顯秀潤,設色淡雅,頗有黃公望、王翬(石谷)的神韻。紅樹青山日影斜,光感十足,美不勝收;山明水秀春意濃,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遠觀丘壑更顯深遠,林巒愈加往復,近看煙嵐蒸騰,取景多變。讓人領略到江南山水的霧氣縈繞、煙波浩渺之景象。這也正是陸恢山水作品讓人觀之良久而毫無厭倦之感的重要原因。
二十世紀初的海派畫壇名家輩出,而陸恢能在其中脫穎而出,這和他深厚的傳統功力不無關系。陸恢的山水創作早年用筆秀潤,後來逐漸喜用幹筆,他的作品融會了宋元各家之長,筆致遒健,不論是水墨、淺絳、還是青綠山水,他都有較深的造詣。此畫作於1911,陸恢時年61歲,是其巔峰時期的精彩之作,筆意蒼勁遒麗,古拙幽深,意境深邃。此畫作可能因輾轉多手,保存不良,沾有捲軸規則的水漬痕,多少影響整幅畫作原有的清潤氣韻,至為令人悵然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