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裡紅瓷龍紋玉壺春瓶 A
釉裡紅瓷龍紋玉壺春瓶 B
釉裡紅瓷龍紋玉壺春瓶 C
釉裡紅瓷龍紋玉壺春瓶 D
釉裡紅瓷龍紋玉壺春瓶 圓口
釉裡紅瓷龍紋玉壺春瓶 圈足
釉裡紅的紅在中國被稱為是唯一的「正紅」,創製於元代。由於釉裡紅以銅紅料為呈色劑,銅紅釉在燒造技術上難度極高,正常顯色不僅與彩料的銅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關,並且對燒造的氣氛和窯溫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燒成條件的任何細小變化都會導致色調不正,因此發色純正的釉裡紅瓷在元代很少見,大多是灰紅色。明代洪武時期釉裡紅仍然較少,發色多是比較淡的紅色或偏灰的紅色,但較之元代有了很大提高。
然而故宮珍藏的「釉裡紅」卻多為帶灰綠色、褐色或黑色,非正紅色,究其原因是氧化銅極端敏感,燒造過程困難重重,影響成敗的因素太多,諸如:釉藥配製、厚薄、氣候條件、窯內擺放的位置、疏密、高低、氧氣多少、溫度高低的控制等等,故成功的作品極為稀有。釉裡紅是以銅為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簡單說它是悶著火燒成的。溫度稍高點或者稍低點就會失敗,溫度如果一低,顏色就會變黑;溫度如果一高,顏色就灰飛煙滅。在上千度的爐膛內,溫度高低只允許差大概在十度左右。在古代,這溫差是非常難控制的,只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才能看出來。因此,釉裡紅的成品率非常低,今天傳世之作數量極少,可謂鳳毛麟角。
玉壺春瓶的根本外型是由擺布兩個對稱的「S」形構成,線條美麗柔軟。是宋瓷中具有年代特點的典型器物。元代南北瓷窯多有燒造,元代玉壺春瓶外型美麗舒朗。有人認為是由宋代詩人蘇東坡詩句中「玉壺先春」一詞而得名,此器如心倒置,謂之「心到」了,撇口寓示「打開心扉」。寓意:標誌友誼如春、冰清玉潔,表裡清澈,光明正大,如唐代王昌齡詩云:「洛陽親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蘇東坡賦 「玉壺先春,冰心可鍳」。玉壺春瓶與梅瓶、賞瓶並稱為「瓶中三寶」,是器物美學發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
《釉裡紅瓷龍紋玉壺春瓶》物件尺寸:口徑:8.2公分;球徑:16.7公分;足徑:9.1公分;高:30.1公分。足底無款識。撇口,束頸,垂腹,足外撇,圈足。腹部主體紋飾一條巨龍追趕火焰寶珠,火焰曲長呈波浪狀,火焰的根部連有一顆小型寶珠,像浮動的珊瑚枝。釉裡紅巨龍環繞瓶身一周,龍首上仰,頸部細長,長鬣飄拂,雙角微微後翹,龍眼突起,張口吐舌,露出利齒,上、下顎唇邊卷翹,四肢長而粗壯,呈闊步行進狀,伸出的四肢,每肢三爪,指尖十分鋒利。滿繪鱗片的龍身彎曲起伏,其動態與毛髮的飄拂一致,神形兼備地展現了一條巨龍凌空騰飛遨遊天際的王者之姿。那矯健的身軀,飄拂的長髮,堅硬的利齒,鋒利的尖爪,盡顯龍的威武、雄壯、猛然。外撇瓶口上方襯以像浮動的珊瑚枝一樣相對稱的兩組火焰形雲紋。從整體上看,主體紋飾釉裡紅龍和火焰寶珠與輔助紋飾對稱的兩組火焰形雲紋相映成趣。雲龍、火焰寶珠和火焰形雲釉裡紅,與通體白釉色對比鮮明、強烈,好似巨龍騰空飛舞於萬里晴空之中,氣勢磅礴,頗有叱吒風雲之勢,紋飾精美且生動活潑,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鎮窯高超製瓷水準。
此玉壺春瓶器型端正,釉裡紅發色豔麗,造型與紋飾佈局完美結合,能夠按照器物的形體,配以適當的構圖。用筆精細纖柔,線條纖細而圓柔,整個器物看上去巨龍繪製精美,將帝王的威武與神秘莊嚴的形象隱喻化地呈現,給人深刻而震撼的印象。巨龍釉裡紅猶若水墨般淋漓盡致。繪畫運筆蒼健,點染深沈,充分展現國畫的筆墨氣韻,得其法度,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色調有濃淡層次的變化,有如一幅傳統的水墨畫,氣韻生動自然。胎質潔白瑩潤,釉裡紅結合良好,釉汁滋潤,光澤度好。白釉可見白中有所泛青,其釉光溫潤,包漿自然,整個器物看上去很柔和。通體比例、線條和完整性都無懈可擊,典雅大氣,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繪工近乎完美。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