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包青天 A.jpeg

 

包青天 B.jpeg

 

劉澤棉(1937-)生於四代相傳的陶藝世家,師承叔公劉佐朝,並深受劉傳等名家的影響,曾於1958年進修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7年、1997年先後兩次在香港舉辦個人作品展。2002年應邀到美國路易州大學講學,進行陶藝交流。1947年隨父習陶,1955年進石灣美術陶瓷廠從事陶藝創作至今。廣東省工藝美術家,1993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50多年來,他創作了許多優秀陶塑作品。五六十年代,劉澤棉創作了大量的陶藝作品,大多是傳統的人物形象:羅漢、達摩、鍾馗、皇帝、張飛、包公、文成公主、文姬歸漢等等,也創作了動物陶塑《大鴨》、《神仙魚》等。六七十年代,由"文革"時期的影響,主要是創作工農兵形象的作品。如《楊子榮》、《紅色娘子軍》、《農婦》等。1963年到南海農村深入生活。他以一個老農為形象創作了人物陶塑《喜悅》。代表作有《持杖羅漢》、《引福歸堂》、《伏虎羅漢》、《十八羅漢》、《八仙賀壽》、《竹林七賢》、《鍾馗飲酒》、《水滸一百零八將》等。不少作品獲全國陶瓷美術設計一等獎、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珍品獎、優秀新產品一等獎等獎項,不少珍品還被國外收藏。

 

《包青天》翻模品  蛇窯燒製  物件尺寸:29.3 x 25.2 x 53.5 公分 H。印款:「劉澤棉」方印。包拯身穿官服,頭戴烏紗帽(購買時店家遍尋不著左右兩平翅),左手輕托腰帶,右手緊握一案卷。濃眉大目,目光炯炯有神,面龐豐滿圓潤,鼻寛而端正,鼻翼微張,雙唇閉合,長鬍鬚及胸,神情威武而端嚴。身軀豐實雄偉,衣物褶紋凸起有厚重流暢感,線條優美,更加襯托包公開朗自信的雍容氣度。

 

包拯(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美譽,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劉澤棉精心創作的《包青天》表現技巧到位,人物姿態表情安排上匠心獨運,比如面部和手的刻畫有著恰到好處的厚實感,衣物闊達線條所呈現的張力,更顯相得益彰,人物俯仰顧盼中流露的微妙情緒等等。雕刻家把包拯外表形象與內在精神作理想結合,將包青天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的形象完美的呈現,整件作品氣韻橫生,氣貫山河,那『氣』比那『形』,讓人更有感覺!才是此件作品的登峰造極之境。釉彩顏色也搭配得相得益彰,釉色的追求與完善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釉質肥厚,釉面晶瑩剔透,令人嘆為觀止!充分顯現蛇窯燒製的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文 的頭像
    阿文

    日出日落部落格

    阿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